每个人都有母亲,全世界有千百种语言,但几乎每个语种,“妈妈”这个音节都惊人相似,那是一个人来到世间后,发出的最动人心魄的呼唤。母亲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责任。再过几天就是母亲节了,我们要对天下所有母亲表示祝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也对母亲这个角色有了许多新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母亲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妈妈们不焦虑,怎样更好地关爱母亲?一起来听听女评论员们怎么说。
陪伴是对妈妈
最长情的告白
邹 沛
母亲节就要到了。在这一天,我们的朋友圈总是被各种各样有关母亲节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刷屏:有些人写下感恩的话,有些人转发赞颂母爱的文章和歌曲,有些人晒出为母亲准备的礼物。有人认为,母亲节是向妈妈表达爱最好的时候,必须有仪式感;也有人质疑,“闲置了364天的爱,却试图在一天里完完整整地送达”,不过是在作秀。对母亲的爱究竟该如何表达,值得我们思考。
不少人认为,现在的母亲节似乎变成了社交网络晒“爱”的节日。这样的节日不再关注母亲真正的需要和感受,而是成为了一种形式甚至作秀。几年前,有一段名为《让爱,不只在朋友圈》的视频也讲了这个现象,曾引发讨论:母亲节究竟该如何过?爱又该如何表达?视频结尾的一句话或许道出了答案:爱在日常,才不寻常。
母爱是世界上最深刻却又质朴的情感,宛如涓涓细流浸润在日常的点滴中,却有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力量。作家三毛曾这样回忆自己的母亲:“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就是这样毫无保留的爱和牵挂,却常常被我们理所当然地放在了最不起眼的角落:为了别人的邀约,我们可以轻易推掉与她的约定;我们忙着为朋友圈别人的生活点赞,却很久没有点赞她精心准备的那一顿饭;手机不离身,却总是“忘了”回复她的信息……随着我们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空间,似乎离母亲也越来越远。
网上流传一道关于“陪伴”的计算题:假设我们已经30岁,而母亲55岁,我们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假期才能回家陪她,按照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7岁来看,即使每天与她相处12小时,那我们实际和她在一起的时间也只有1848个小时,也就是77天。这道计算题的答案,令人伤感,但却是事实。或许我们都曾在心底向母亲许下“孝”的宏愿,总是以为未来的路上,还有无数个来日方长可以对母亲尽孝,让母亲慢慢享受天伦之乐。殊不知,也许一转身,一切都已经来不及。
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所有关系里最亲密的,但越亲密越容易被我们忽视。在母亲节这一天为爱刷屏,固然是对于“孝”的一种提示,但更为难得和重要的,是要把爱融入日常的每一天。对母亲多一些关心,了解她的需要,为她做一件贴心的小事,或许比在朋友圈表达爱更让她感动;对母亲多一份耐心,包容她的唠叨与“落伍”,理解她对于日渐衰老的焦虑和不安;对她多一点用心,给予她真正的陪伴,把她带进你的世界,也不拒绝她的世界,把她与你的距离拉得近一些再近一些……
爱的表达,无需刻意,无关形式,在于真心。趁现在,趁着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
妈妈是孩子一生的榜样
余 霞
刘宇航是北京支援湖北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17年前,她的妈妈作为一名护士主动报名参与一线抗击非典的战斗。17年后,刘宇航在驰援武汉临出发前,给妈妈留下了一封信:“当时妈妈选择舍小家为大家,把我托付给家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击非典的工作中。现在病人需要我,我就要对病人负责。接到报名通知的第一时间,我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参战’。妈妈我长大了,我也成了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以你为镜,向你看齐,这是孩子对妈妈的深情礼赞。
血脉相连,朝夕相处,孩子从母亲那里传承的,绝不仅仅是五官相貌、体态身形,更重要的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日复一日浸润形成的品行。母亲的修养、德行,待人之法,处世之道,在每次面临抉择时展现的人生态度,孩子无不看在眼里,一点一滴铭刻在心里,然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融入精神血脉中。这种影响和传承,诠释的正是教育的真谛——“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无怪乎有人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着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母亲正直、勤劳、善良、乐观、勇敢、坚毅,这样的家庭就是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当年毛泽东的母亲在得知毛泽东偷偷把午饭匀给同学时,不仅没有责备,反而还让他每天带两份饭去上学,帮他养成了“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作家莫言也讲过一个小故事:年少时他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母亲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在集市上他和母亲再次与看守人相遇,那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母亲教会了莫言理解和宽容,让他终身受益。可见,穷养、富养,都不如母亲的品德和教养,妈妈是孩子一生的教科书,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
“母亲”二字,毫无疑问承载了沉甸甸的责任。但为人母者,一定要弄清楚,这责任到底是什么。现在有的父母把对孩子的责任,简单地等同于给予,恨不得亲手安排好孩子的整个人生,从入学、升学到工作、出国,从买房、买车到结婚、生子,都未雨绸缪、费尽心思,觉得这样才是尽了责任。然而,孩子的未来并不是父母能包办的,他们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母亲要负起的责任,就是悉心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在日常生活中磨砺其品行,使其在心智上成熟起来,从而既能承受人生必有的压力和苦难,也能自己去争取幸福。
还有的母亲把责任等同于一味的付出和牺牲,有了孩子,就没有了自我,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殊不知,妈妈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注定一生相系,却不代表互相绑定。养育孩子和做好自己是一朵并蒂莲。新时代的妈妈,在带孩子、陪孩子的同时,也不能放松自身的修养和学习,以自己的成长更好地陪伴孩子的成长。妈妈勇敢活出自我,不断绽放属于自己的芳华,孩子才有一生学习的榜样,才会始终以你为荣,才可能在多年以后骄傲地说一声:“妈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放下焦虑做成长型妈妈
郑 颖
灯妈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男孩的母亲,在她的手机里,班级群、英语群、奥数群、书法群、背诵群、羽毛球群、钢琴群,为了儿子的学习,大大小小加入了十多个群,每天此起彼伏响起各个群的提示音,明明很烦,可她总是第一时间打开,生怕错过了有用信息。每个微信群,都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看到别的孩子优秀,她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儿子。群里各种打卡浪潮般涌现,她也浪潮般一阵一阵感到焦虑,多次想退群,还是忍住了,只能不断暗示自己,等孩子长大就好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焦虑似乎成了这一届妈妈们的通病。怀孕时,操心孩子健康;当妈后,担心孩子生病;上学了,又怕孩子学习不好……每个阶段的妈妈,都有自己的焦虑。焦虑从何而来?大体上说,无外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原因。
当下社会,对妈妈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入得了厨房、出得了厅堂,还要做得了手工、解得了奥数。女性,尤其是职场女性,往往需要付出常人几倍的辛苦,才能勉强把这些角色扮演好。培养出一个好孩子,更是成了评判妈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在孩子的教育上,有的妈妈也想佛系淡定,但看看周围,满世界都是起跑线,培训班处处开花,家长群堪比斗秀场,妈妈们只能抱着“宁肯错学,绝不放过”的态度,在逼娃成才的道路上打满鸡血,继续战斗。社会这种无形的压力,让妈妈们的焦虑情绪不断传播蔓延开来。
“为母则刚”“妈妈是超人”,社会对母亲高度评价、不吝赞美的同时,也给妈妈们戴上了一副沉甸甸的精神枷锁。作为母亲,关爱抚育孩子是天性、是义务,但妈妈们也是普通人,不是圣人,社会要学会接受妈妈们的不完美,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她们,要给她们更多的空间和理解。
不可否认,妈妈们的焦虑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自身。伴随着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妈妈们越来越追求完美。既想在职场闯出一片天地,又想娃听话懂事成绩好,在人生的道路上尽善尽美,什么都想努力做好,结果一点没做好,就紧张焦虑。还有的新手妈妈,时时处处以孩子为重,完全丢失自我,对孩子的成长胆战心惊,今天担心由于自己的疏忽,没有给孩子带来好的行为习惯,明天又害怕错过了孩子的黄金教育期,总是生活在焦虑和自责当中。
人无完人,没有谁是完美的母亲,也没有谁能从头到尾都做得很好,妈妈们要学会和不完美的自己握手言和。每个人不是生而为母,当母亲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内心的强大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以包容心对待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妈妈们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爱家人、爱生活。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