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一直具有先发优势,且已经保持了产销及保有量多年的世界第一。但是,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大国的地位被欧洲取代。数据显示,今年1~7月,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0万辆;同期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滑32.8%至48.6万辆。对此,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近日的一次论坛上强调:“不要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我们把基础设施全做完了,人家(欧洲)开始热卖。”围绕这一话题,业内最近也出现了不少声音,有人认为,中国投入巨大构建的新能源汽车优势正在减弱,中国政府需加大扶持力度,才能保住优势。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看待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反超中国这一现象?是哪些原因引起的?这种现象会否持续?中国投入巨大形成的新能源汽车优势,真的在减弱?中国是否需要政府继续重启补贴等政策支持?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本报记者邀请有关专业人士给予解疑释惑。
访谈嘉宾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 王秉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王青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崔东树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 范永军(排名不分先后,图从左到右排列)
产销量被反超 源于双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中国汽车报》:如何看待欧洲反超中国这一现象?是哪些原因引起的?另外,最近行业有声音说,中国投入巨大构建的新能源汽车优势正在减弱,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王秉刚:从国内看,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较大,产业一段时间的停工停产,抑制了新能源汽车消费,可以看出,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基本集中在疫情之后的几个月,所以会被欧洲反超。这些年来,我国抓住了电动汽车的发展机遇,总体来看,目前仍处在释放产能的阶段。且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政策手段,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些都将推动我国电动汽车加快走出培育期,进入快速发展期。从另一个角度看,发展电动汽车应该是全世界的事情,各国都看好电动汽车,包括欧洲在内都在积极发展电动汽车,这样的发展环境容易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看电动汽车的发展要有全球眼光,否则就太狭隘了。
范永军:欧洲新能源汽车上半年销量反超中国,从外部来看,有五个原因。一是欧洲的经济总量超过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力更强;二是欧洲的环保意识有了大幅提升,从北欧到中欧,整个欧洲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更高,挪威、瑞典等国的新能源汽车拥有量已经占到30%到40%;三是欧洲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有了大幅增加,根据德国最新补贴政策,售价4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2万元)及以下的纯电动车,补贴9000欧元(约合人民币7.2万元);超过4万欧元补贴7500欧元(约合人民币6万元);没有领取过补贴的纯电动汽车补贴5000欧元(约合人民币4万元),且补贴有效期从既定的2020年底延长至2025年底。根据德国各城市不同情况,综合国补和地补,一辆车最高可以拿到8.5万元补贴,几乎是国内的3倍多。法国则是车价低于4.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6万元)的新能源汽车,每辆最高补贴6000欧元(约合人民币4.8万元)。四是欧洲的碳排放法规趋严,锂电发展上升为全欧战略,电动汽车迎来新机遇;五是欧洲车企的电气化技术经过多年的开发,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今年以来相关车企推出了多款纯电动汽车。因此,欧洲花了这么大力气,小幅反超中国并不意外。
崔东树: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上投入巨大,销量反而被欧洲超过,主要是因为中国和欧洲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并非优势在减弱。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正处于从政策补贴转向市场发展阶段。所以,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调整期,而欧洲新能源汽车则刚进入政策与补贴并重的阶段,相当于中国的2015~2016年阶段,其补贴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推动的效果就相对比较突出。欧洲反超中国,这只能说明中国和欧洲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与其加大扶持力度,不如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中国汽车报》:面对欧洲反超中国的现象,有行业人士担心我国会丢失先发优势,认为政府需继续大力扶持,才能保住优势,是否认同该观点?
王青:夺取冠军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品要完善产业链条,要有竞争力。需要反思的是,新能源汽车面向的消费群体应该是谁,是面向出行企业的toB,还是面向普通个人消费者的toC。应该注意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之前的消费市场大多面向的是toB市场,也因此,在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出行企业用户的购置数量一旦减少,就会在销量上反映明显。而对个人用户而言,由于限购、限牌、限行等原因,在部分城市个人购买第二辆汽车受到了很多限制,这也限制了新能源汽车在私人消费领域的推广。所以,现在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应该转向放开限购限行,这是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一个渠道。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充电不够便捷的问题依然存在。
王秉刚:中国的纯电动汽车走到今天,经历了近10年的培育,政策也经历了考验,产品已基本为市场所接受。但是,目前政府还不能完全放手,应该继续引导企业过渡到市场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范永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肯定不能靠政策补贴,之前的教训已经很深刻,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只是盯着补贴,导致车型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打磨,所以“洗牌”风一吹,泡沫便破裂了,随之立刻倒下数家新能源汽车企业。随着补贴的退坡,行业逐渐回归理性,不管是自己做大,还是兼并重组,活着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一定会围着市场转,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趋势。如果非要说政策支持,我认为,从国家主管部门到地方政府,要减少一些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减少恶性竞争。同时,需要更多的政策机制和法规建设,减少补贴的同时也应为企业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负担,并且加快兼并重组,提高新能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崔东树:目前来看,我国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不一定要大幅增加补贴,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更好的市场化环境。走市场化的道路就不应该继续靠补贴生存。只要做好市场化,抓住市场机遇,不用补贴支持一样活得很好。例如,像主要针对出行企业用户的北汽新能源,上半年增长就出现了较大压力,这主要是疫情的影响,导致北汽新能源的企业客户及其市场受到了严重冲击。但是,下半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回暖,北汽新能源推出面向私人消费的高端车型产品,这种被动局面会很快得到改变。同时,北汽还推出了换电模式,这也为其提供了发展机会。来自市场的利好因素逐渐在增多,无疑对北汽新能源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未来有竞争,也应有合作
《中国汽车报》:欧洲会否持续反超中国?面向未来,如何看待中欧两地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
崔东树:虽然目前欧洲的新能源汽车补贴较高,促使产销量反超中国,但从长期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会有比较持久和良性的发展,欧洲反超中国只是短时间的现象。就中国国内市场来看,包括合资企业在内都在陆续推出新车,且在下半年或明年开始大批上市,加上特斯拉的扩产,将使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快速释放。这会改变之前以自主品牌为主的市场格局,逐步转向自主与合资的共同发展。今年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明显,政策驱动力并不大,明年开始,“双积分”政策的驱动效果可能会比较突出,所以明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超越欧洲,重新站上世界领先地位。
王秉刚: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着大变革、大调整,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以及全球汽车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所以,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欧洲的老牌跨国车企也在做电动汽车,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也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还会出现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带动相关的零部件、上下游产业,以及人才等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从世界范围看新能源汽车发展,既是客观的,也是乐观的。
范永军:中欧新能源汽车产业,有竞争,也应该有合作。例如,目前纯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尚未健全,由此影响到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充电设施及上下游产业很多不能通用,也不能互联互通,导致很多的浪费和重复工作,电动汽车的成本也较高。如果合作研发技术标准,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更加节能,还能为电动汽车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