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六个江西”的奋斗目标,描绘新蓝图,开启新愿景,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柴桑区全面落实“六个江西”建设部署,在“拼搏三季度 奠定全年胜”中“作示范、勇争先”,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担当实干的姿态,在推动全面建设“六个江西”上展现新的更大作为。“数”上开花:创新发展全面提速
数字经济作为创新发展的“新名片”,一直是柴桑区致力耕耘的新方向。近年以来,柴桑区着重推动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第一时间吹响双“一号工程”的号角,全区上下闻令而动,推动双“一号工程”取得实质性突破。
6月22日,柴桑区与中国联通九江分公司举行数字经济领域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就推动5G技术融入千家万户,打造智慧工厂、智慧乡村、智慧交通、智慧防疫、智慧环保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无独有偶,在美丽的长江岸线,九江港赤湖作业区公用码头项目建设工地上一片繁忙,5G+智慧港口建设正争创九江首个智慧港口标杆。善谋者胜,远谋者兴。该区重点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秉持项目为王、投资为本、发展为上的理念,以数字经济、未来产业为主攻方向,聚焦新材料、电子电器、生物医疗、新能源、绿色食品、循环经济等几大主导产业,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努力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上半年,全区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11亿元,同比增长46.2%,高新企业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9.84%。同时,通过人才政策扶持、合理规划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措施,吸引大量的优质项目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累计引进2000万元以上项目39个,合同资金68.65亿元。全面创新,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成立全区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就是高起点、高站位推进省委‘一号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柴桑区推出多项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新政”:成立了17个优化营商环境指标工作专班;制定下发了222项柴桑区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任务清单;四套班子领导对全区113家工业企业和41家服务业贸易业企业实现全面帮扶;聘请7个领域的39名专家顾问为全区发展出谋划策、把脉问诊、传经送宝……大到“最多跑一次”“线上惠企资金兑付”改革推动政府服务模式、思维变革,小至“打通最后一米”“服务到家”的城市管理方式、手段变化,都是创新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3%,列全市第4位;工业企业用电量4.5亿度,同比增长19.6%,增速列全市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9.8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列全市第三。1~7月工业营业收入246.8亿元,增幅15.3%;工业利润总额15.3亿元,增幅12.6%。
风景独好:美美与共幸福无边
初秋时节,走进柴桑区城门湖畔的城门山铜矿,满目青翠。这个已有17年开采历史的矿区,彻底打破了人们对矿山“尘土扬、污水流”的传统印象,今年1月成功入选绿色矿山名录库,“跃身”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看到昔日“脏乱差”的矿区,变成了如同花园般美丽的“景区”,周边居民个个竖起大拇指。近年来,柴桑区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打造“美丽江西”九江样板贡献了更多柴桑力量。生态环境是“美丽江西”的承载根基。柴桑区持续打响蓝天保卫战,让“蓝天白云常作客”成为了一种常态,全区去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6天,城区空气PM2.5年均浓度首次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为该区发展全域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生态美景变“钱景”的目标成为了现实。今年以来,该区常态化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推进美丽乡镇建设,提升乡镇品质和功能;编制老城区城市设计和完整社区规划设计方案,建立了城市更新项目库,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做好产业帮扶项目建设工作,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产业引导,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创业致富带头人“四类经营主体”建设。上半年,已安排农业产业项目24个,项目资金1410.5万元,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635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158万元、安置脱贫公益性岗位338人。农村是幸福江西建设的重要阵地。今年7月,涌泉梦幻灯光节吸引了不少游客,“修旧如故”让涌泉洞焕发新的活力。在柴桑区,类似这样的群众家门口的民生改善实事还有很多,他们以美丽风景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除了“修旧如故”外,也有“建新见新”。在高铁新区,岳飞文化园等项目稳步推进,它们的建成将成为引爆柴桑区文旅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样板”。
清风正气:勤廉为民共创和谐
“从战场到乡村,老兵们诠释了忠诚、奉献、原则……”日前,在《勤廉柴桑说》访谈现场,退伍老兵、基层干部、行业代表等勤廉典型现身说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心存敬畏、坚守底线。今年以来,柴桑区积极贯彻落实“勤廉江西”建设要求,积极打造《勤廉柴桑说》电视访谈系列节目,该节目共计12期,邀请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讲述勤廉故事,传递廉政声音。
“夫妻之间有廉洁家书,上下级之间有政治家访。”该区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廉洁家书、政治家访、助廉培训等方式,盯紧“领头羊”,预防亚健康,明确政治上级“一把手”对下级“一把手”谈话制度,由柴桑区委书记盛炜带头对部分处级干部,乡镇、区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开展政治家访,以政治家访强化教育监管,用“逐级访”模式了解受访干部工作之余的生活圈、朋友圈。今年以来,处级领导干部开展政治家访50人次,科级领导开展政治家访178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廉政教育效果。
勤廉促和谐,在柴桑区,一场创新“微治理”撑起“大平安”的行动正如火如荼进行,该区通过打造多元调解中心、创建无诈乡镇(社区)、“雪亮工程”全网畅通……在柴桑区,利用科技赋能,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近来来,为打造平安和谐柴桑,柴桑区从微改革、微服务、微参与着手,用三“微”探索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打造了新时代“基层之治”的“柴桑样本”。今年4月,柴桑区公安局新塘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铺开柴桑区的发展画卷,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从关乎百姓出行的道路交通,到城乡公交一体化、群众饮用水安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医疗教育投入……一件件、一桩桩办到百姓心坎上的民生实事,为柴桑大地增添缤纷色彩,更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特约记者 张金玲 本报记者 洪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