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潼关和开伯尔山口地形相似,为何一个固若金汤,一个屡遭攻破

2020-05-12 11:45 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4772 

大诗人杜甫曾经在自己著名的“三吏”《潼关吏》中提到“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点出了古代潼关的位置险要。潼关在古代有很多美誉,比如说“天下第一关”、“四镇咽喉”,这都是因为它有极强的防御功能。

然而南亚的开伯尔山口,地形与潼关相似,也是重要的关隘,却没能阻止印度爆发的一次又一次战争。

潼关和开伯尔山口,到底有何异同呢?

上图_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首先,两者在某些地方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

1.地理位置

潼关位于今陕西,位于黄土高原之上,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是长安、洛阳大道的中心,中原人入西域的必经之地。

开伯尔山口介于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隶属兴都库什山脉,是其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山口。

并且,开伯尔山口是连接南亚和中亚、西亚的唯一通道。

上图_ 开伯尔山口,兴都库什山脉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

2.地理形势

两者的地形都非常适合防御。

先看潼关。潼关的北面是黄河,南面是秦岭,西有禁沟、子午岭,东边有远望沟。《水经注》:“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很好地概述了潼关的位置特征。

总的来看,潼关的东西南三个方位都有一定的海拔,北部的黄河是天然的保障,敌人攻入有一定的难度。

而开伯尔山口南部北部西部都是崎岖的高山峻岭,唯有东部是河谷地带较为平坦。这种三面高一面低的模式,与潼关及其类似。

当然潼关和开伯尔山口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相同点——那就是窄。

杜甫《潼关吏》提到:“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单车在这里指仅能通行一辆车的距离。而潼关和开伯尔山口的宽窄度就大致如此。

上图_ 标注处为 潼关 位置所在

3.战略地位

两者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的战争史十分绵长,目睹了很多势力的兴衰。安禄山攻破了潼关,“仙芝弃陕守(潼)关,遏贼西势,以丧地被诛(《新唐书》)”,唐明皇仓促逃跑。

元朝末年,《谕中原檄》怒斥地方势力“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此关陕之人也”,朱元璋于是攻潼关,平陕甘,成为开国之君。明末,“潼关破,(李)自成遂弃西安,由龙驹寨走武冈,入襄阳,复走武昌”,被清军击败,失守潼关后,李自成经历一番颠沛流离,便“脑中鉏死(《明史》)”。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有一名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形容看遍历史兴衰的潼关,可谓贴切。

而开伯尔山口也是外来势力入侵印度的通道。公元1500年前,中亚的游牧民族雅利安入侵了印度,印度的种姓制度从此生根发芽。随后几千年间,中亚的波斯、大月氏、突厥等游牧民族,甚至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也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了恒河领域,在印度掀起阵阵风云。

上图_ 标注处为 开伯尔山口 位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相比潼关,开伯尔山脉防御能力如此之差呢?

(一)政治状况以及防御工程完善程度不同

中国朝代大部分以农为本,形成了注重稳定的文化传统。古代虽然朝代众多,但统治者们通常长时间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并设法稳定社稷。

潼关乃是天险关隘,似乎十分稳固。但统治者为了保护江山仍然不放心,调动资源修建了不少防御措施。其中,渭南十二连城就是代表。

《潼关卫志》载“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

可见,中原王朝统治者在防守方面,不会只是依赖天险,而是十分谨慎地运用天险+工程的模式来最大化降低关隘被破的风险。

所以从历史可以看到,潼关也有被攻破的时候,但由于统治者注重防御工程的修建和策略,所以也保护了很多政权。

上图_ 潼关县城 图

开伯尔山口则不同。《后汉书》介绍开伯尔山口附近地区的状况时,就提到“所属无常,天竺、罽宾、安息三国强则得之,弱则失之”

导致这种结果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开伯尔山口附区域一直缺少防御工程。

印度自雅利安人入侵以来,有名的王朝大多是游牧民族创建。游牧民族本来就管理松散,又没有先进的集权文化作为参照物,自然也把管理松散的统治引入了印度。

并且,从地理条件上看,印度地理复杂,有许多山川沙漠统治者的范围往往局限于条件较好的恒河流域,难以统一印度全域。

所以,古印度王朝统治者通常只是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政权并享乐,搜刮民脂民膏,能快活一天就是一天。而开伯尔山口附近就是贸易流通口,是他们的快乐源泉。

在这种政治状况下,统治者大多只想安于眼前搜刮财富的苟且,怎么可能想心思在贸易进出口修建什么造福子孙的防御工程呢?

可缺少防御工程,即使是天险,也有被攻破的一天。

上图_ 潼关古城东门外景

(二)文化因素影响

(1)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爱国精神已然深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中国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也反映在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里。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这些爱国诗词中的丹心傲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那开伯尔山口附近的古高附国呢?

《后汉书》称“高附国,在大月氏西南,亦大国也。其俗似天竺,而弱,易服。”也就是说开伯尔山口印度人缺少一定的反抗精神,容易服从。

这大概跟印度林邦从立、实行种姓制度有关。既然所属的国家不同,人又分为三六九等,又怎么指望人们在危难时刻团结一致呢?

当外族入侵,开伯尔山口的人也不见得会齐心协力逼退敌人了。

上图_ 古印度全盛时期的疆域(公元前3世纪-公元6世纪)

(2)观念不同

潼关扬名中国,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军事防御功能。

而印度人怎么看开伯尔山口呢?据说开伯尔山口附近区域的人通常“善贾贩,内富于财”。

显然,印度人是把开伯尔山口作为一个纯粹的对外贸易进出口的,并且还依靠此经商谋生。

毕竟,开伯尔山区附近的喀布尔,就是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交界城市。

印度人并非没有防御意识。约500多年前,印度人在北部贾斯坦邦城堡“昆巴哈尔”堡修建了宽约5米,有7个强化关口,30多座烽火台的城墙,号称世界第二长城。

如此看来,印度人还是不够看重开伯尔山口的防御功能啊。

文:夏祯

参考资料:

[1]《潼关吏》、《水经注》、《后汉书》、《新唐书》

[2]《古代印度自然条件与经济、政治关系考》 隋竹丽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3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