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工业园区就业扶贫车间。 本报记者 刘 兴摄
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有一栋以“振兴”为主题的大楼,名叫安心家园。大楼外写着“安心脱贫暖心肠 幸福生活感党恩”14个醒目的大字,大楼内有制衣振兴车间、制鞋振兴车间、振兴超市和单独的社区服务中心。“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安排我在这里的公益性岗位上班,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就近照顾家庭。”正在振兴车间上班的村民邹章明对记者说。
类似这样的帮扶车间,当前在赣州全市遍地开花。赣州曾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随着11个贫困县10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赣州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动乡村振兴?赣州把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多点发力、多措并举,通过稳岗就业推动、产业发展带动、保障政策促动等“组合拳”,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提供了有力支撑。
稳岗就业推动
“‘饭碗’端稳了,日子才有奔头。上个月我拿下了厂里的‘生产标兵’,工资有3000多元呢。”正在上犹县诚诚雨衣厂务工的村民钟香莲,手上忙着扫边走线,脚下忙着踩蹬踏板,边干边向记者介绍。该厂负责人邝德财说,为鼓励车间吸纳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政府给予车间运行费、物流、就业等一系列补贴,加上日益增加的订单,工厂运转得以良性循环。
为带动更多脱贫户持续增收,赣州各地采取企业主导、政府扶持、脱贫户受益的模式,深化劳务协作,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促进脱贫户就地就近就业,将脱贫人口稳在企业、稳在岗位。全市乡村振兴局系统共推动建设1065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1.17万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就业4.93万人。
分散的、居住在边远村庄的脱贫人群怎么办?会昌县依托紧邻厦蓉高速公路、赣龙铁路的交通优势,以“飞地模式”为边远村在集镇里建设扶贫车间。22个村以村集体入股形式投资6500万元,集中建设了占地50亩的西江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千余户脱贫人群稳定就业。“22个村共同成立了一个管理公司,专业化运作,管理难、资金短缺等问题迎刃而解。”会昌县西江镇党委书记何青松说。
产业发展带动
“我们村坚持走‘党建 就业’的发展模式,不仅动员村里闲置劳动力、弱劳动力积极到县灯饰产业高新科技园帮扶就业车间务工;针对偏远或行动不便的人员,村里还自办就业帮扶车间,村干部直接上门送货、收货。”黄埠镇上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肖芳正高兴地说,村里自办的就业帮扶车间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万余元收入,还带动周边20多名脱贫户持续增收。
为带动更多脱贫户持续增收,上犹县先后引进广州崇亿金属制品、东莞汉晖电子等亿元级灯饰、电子产业企业,通过“母鸡”孵化“小鸡”,走出一条高科技企业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机结合的新路子。目前,仅由广州崇亿金属制品组建的中国·上犹灯饰产业高新科技园就创办配套企业18家,开设了3间工厂式就业帮扶车间,建设了58个乡村就业帮扶车间,链接513名脱贫户就业创业,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入规、当年产值达到3亿元。
赣州各地还持续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聚焦赣南脐橙、赣南油茶、富硒蔬菜、生猪等特色产业,在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鼓励脱贫人口进入龙头企业务工,让脱贫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增加脱贫人口收入。
盛夏时节,石城县麒麟山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里一排排大棚有序排列,一串串饱满、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长势十分诱人。“我们种植的夏黑、季风、阳光玫瑰3个品种的葡萄,质量好,很受市场欢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的黄小勇一边介绍,一边向前来学习栽培技术的脱贫户们耐心讲解。近年来,该示范园带动周边300余名脱贫人口发展葡萄、脐橙等绿色产业增收。
保障政策促动
“我一直想开个蛋糕店。等我学会了做面点,我准备在圩上做蛋糕卖。”于都县盘古山镇工农村脱贫户杨春琴参加了为期11天的面点培训班免费课程,非常开心。上半年该县9.7万名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清零,脱贫户家庭收入中务工收入占比达78.02%。
无独有偶。在技能培训方面,宁都县按照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促进就业的思路,依托宁都技师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同时和沿海发达城市签订长期劳务战略合作,有效促进本地富余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
今年以来,赣州各地纷纷出实招,推出政策组合拳为脱贫人口就业增收保驾护航。为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健康发展、壮大升级,赣州对吸纳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帮扶车间或园区企业等用工单位,按照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加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力度,上半年开发或转设超4000个疫情防控协管员公益性岗位;全市助推脱贫人口发展产业、自主创业的小额信贷新增贷款、贷款余额、获贷比等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前4个月的培训人次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数,新增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279人。
今年上半年,赣州市脱贫人口就业率达8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38元,同比增长8.6%,高出全国、全省2.8个、1.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