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甸平铺鸭绿水,白云飞动蔚蓝天。仲夏之际,记者走进柴桑区城乡大地,映入眼帘的是满目葱茏的青山、溪流潺潺的碧水。移步换景、蓝天常驻、碧水常流、青山常绿已成为这座“母爱之城”的生态最亮底色。近年来,柴桑区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打造“美丽江西”九江样板贡献了更多柴桑力量。
蓝天常驻 生态美景变“钱景”
“站在山巅,我们不仅可以尽情地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还能够将德安县、瑞昌市、柴桑区的生态美景尽收眼底,真的不枉此行!”前不久,柴桑区岷山乡金盘山又来了一群户外登山爱好者,大家对这里宛如仙境的生态环境赞不绝口。
金盘水库湖面碧绿、青山连绵、竹海环绕,加之空气清新、天蓝水绿,这里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游客们露营烧烤微度假的“网红打卡点”。旅游的人多了,餐馆、店面的生意自然是越来越好,山区百姓的腰包也就越来越鼓了。谈到金盘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岷山乡干部黄剑涛喜不自禁。
柴桑区乡村游为何能够在短期内频频爆款?探寻背后密码发现,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全区整体“颜值”的大幅提升。去年以来,该区把“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作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民生实事不断做优做强,持续打响蓝天碧水“保卫战”,让“蓝天白云常作客”成了一种常态,全区去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6天,城区空气PM2.5年均浓度首次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为发展全域旅游创造了良好生态条件,生态美景变“钱景”的美好愿景成为唾手可得的现实。
碧水常流 河湖流量成“留量”
网红“打卡”、环湖竞走、休闲垂钓……入夏以来,柴桑区“小城门湖”湿地公园可谓是人流不断。一个昔日荒芜的郊外湿地,为何能吸引本地居民、市民游客、放假在家的学生们竞相前往“打卡”?记者一路探寻后找出了背后的原因——那就是“湿地环境美、惬意好休闲”。
“小城门湖”湿地公园坐落于该区城门街道,去年以来,柴桑区加大境内湿地生态的保护修复力度,让百姓家门口的湿地成为人鸟和谐的生态家园。该湿地景观绿化面积达2.6万平方米,建成步行栈道1200米,游步道1300米,宣传长廊380米。它的建成,既保护了周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又提升了湖区周边的人居环境,同时还带动了乡村游的快速发展。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小城门湖”湿地公园以外,今年柴桑区还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全力打造港口天鹅湖景区,并争取到了第一批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20万元,用于全区湿地生态修复和候鸟栖息地保护,用硬核举措保护一河(湖)清水。全区还大力推广“一河(湖)一策”治理模式,加快省级水生态文明村创建步伐,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使全区平均水质均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赤湖三个水质断面平均水质均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真正让河湖流量变成了吸引游客的“留量”。
青山常绿 产业升级育“生机”
城门山铜矿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将矿山变成青山、矿区变成景区,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绿色矿山。
马回岭镇引进企业流转荒山打造千亩马家柚产业园,并在园区建成一座省级乡村森林公园,既推进了国土绿化,又催生了林下经济。
涌泉乡坚持“修旧如旧”理念,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对戴山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让古老村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依托岷山乡民主村、马回岭镇蛟田村、沙河开发区毛桥村等地的绿色发展优势,柴桑区正积极推进森林康养项目,通过产业升级孕育绿色发展的无限生机。一个个生动的绿色转型发展事例,让柴桑区守护绿水青山、拥抱金山银山的“两山”转化密码跃然纸上,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每个人眼前。
与此同时,该区绿色低碳大发展还加快助力了“三产”融合与产业升级,投资2480万元对闭库土地进行了复垦复绿,使其绿化覆盖率达100%;常态化推深做实“林长制”,去年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300亩,今年累计已完成苗圃种植面积15000亩,新造、提升、改造油茶面积共1900亩,建成狮子山公园并启动了涌泉乡黄洞村和狮子街道雨淋乡村森林公园规划建设。
来源:九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