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山
——清:李其昌
双剑削天飞栈阁,两峰拔地依虞山。
不将依傍为门户,独有乾坤任往返。
【注】李其昌:莲花厅同知,诗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作。
石门山,位于莲花县路口镇,为莲花、安福、永新三县交界山,主峰海拔1300.5米,是莲花县境内最高峰。山峰连云嵯峨,因山上有两石峭拔对峙如门,故叫石门山。
石门山海拔千米之上没有高大茂密的森林,只有矮小而从生的木本植物。睛天远远看去,逶迤多姿;当云雾缭绕时,又虚无缥缈,景色迷人。每年五一前后,山上杜鹃花开,层林尽染成红色,吸引着大量的登山爱好者前来观赏。
石门山下的石门村。现已无人定居,村民均移出深山。
移民后的石门村。石门村当年的面貌依稀可见。
移民后的石门村。石门村当年的面貌依稀可见。
移民后的石门村。石门村当年的面貌依稀可见。
有人在石门村办起了农家乐,并养殖山羊与鸡鸭鹅等,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目前有简易公路直达石门村。从石门村徒步登山,一般需两个小时登上山顶。
有人在石门村办起了农家乐,并养殖山羊与鸡鸭鹅等,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目前有简易公路直达石门村。从石门村徒步登山,一般需两个小时登上山顶。
杜鹃花开
杜鹃花开
石门山顶
石门山顶
石门山顶
石门山顶
石门山顶
明朝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明崇祯十年(1637)正月七日登上石门山,遗憾的是因时遇雾霾浓密未能登上山顶,夜宿石门村。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下了石门山。
【石门山游记】
明崇祯十年(丁丑)正月初六日,晨起,雾仍密翳。早餐毕,别僧宝林出,而雨忽至,仍返庵中。坐久之,雨止乃行,同洞门南越一岭,五里,望见东面一山,中部若门,意路且南向,无由一近观。又二里至树林,忽渡桥,路转而东。又一里,正取道断山间,乃即东向洋溪大道也。初望断山甚逼削,及入之,平平无奇,是名错了坳,其南即路口西下之水所出,由坳入即东南行,三里,为午口。南上岭,山峡片石森立,色黑质峭如英石。又二里,一小峰尖圆特立,土人号为天子地。乃东窬一岭,共五里,为铜坑,浓雾复霾,坑之上,即路口南来初起之脊也。由此南向黑雾中五里,忽闻溪声如沸,已循危崖削壁上行,始觉转入山峡中也。雾中下瞰,峭石屏立溪上,沉黑逼仄,然不能详也。已而竹影当前,犬声出户,遂得石门寺。乃入而炊,问石门之奇,尚在山顶五里而遥。时雾霾甚,回顾一无所见,念未即开霁。余欲餐后即行,见签板在案因诀之大士,得七签,其签云:“赦恩天下遍行周,敕旨源源出罪尤,如向此中求善果,莫将心境别谋求。”余曰:“大士知我且留我,晴必矣。”遂留寺中。已而雨大作,见一行冲泥而寺者,衣履淋漓,盖即路口之刘。以是日赴馆于此,此庵乃其所护持开创者。初见余,甚落落,既而同向火,语次大合。师名刘仲钰,号二玉,弟名刘古心,字若孩。迨暮,二玉以榻让余,余乃拉若孩同榻焉。若孩年甫冠,且婚未半月,辄入山从师,亦可嘉也。
初七日,平明,闻言天色大雾者,余犹疑,诸人故以此嘲余,及起果然。亟索饭,恐雾湿未唏,候日高乃行。僧青香携火具,而刘二钰挈壶以行。迨下山,日色已过午矣。予欲行,二玉曰:“从此南窬岭,下白沙五里,又十五里至良坊,始有就宿处。日色如此,万万不能及。”必欲拉余至其家,余从之。遂由旧路下,未及铜坑,即北向去,共十里而抵其家,正在路口庙背过脊之中。入门已昏黑,呼酒痛饮,更余,乃就寝。其父号舞雩,其兄弟四人。
初八日,二玉父子割牲设醴,必欲再留一日,俟其弟叔璇归,时往钱山岳家。以骑送余。余苦求别,迨午乃行。
【注】:摘抄于《徐霞客游记 · 江右游日记》
歌曲:石门山的女人茶 ↓
作词:黄小名(莲花籍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