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生产保持稳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质效提升、秀美乡村建设精美呈现、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产业扶贫推进精准有效、农业农村改革活力迸发,全市农业农村始终保持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如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图景正在南昌徐徐展开。
做好“巩固”“拓展”“衔接”三篇文章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党对人民群众庄严的承诺。
根据贫困村筛选 ,南昌市“十三五”省市级贫困村80个,贫困村分布在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新建区、湾里管理局。至2015年,南昌贫困户仍有建档立卡户16744户、贫困人口44400人,贫困发生率为2.0%。
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南昌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以“精准扶贫”为准则,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棒接着一棒传,将脱贫攻坚工作推向实处、落在实地,不断走深走实。
南昌形成了“四级书记带头抓、行业部门齐力抓、驻村干部和基层干部具体抓”攻坚格局,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带头挂村包户制度,安排37名市领导结对帮扶贫困村,5101名市县乡三级驻村干部进驻贫困村,106个市直(企业)单位建立了帮扶联系点,构建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攻坚局面。
到2019年初,全市贫困人口下降至182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7%;到2020年11月底,最后剩余884户、1822名未脱贫人口实现全部脱贫。我市贫困群众年人均收入从2015年底的4102元增至2020年底的14134元,年均增长28.6%,远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特困兜底实现“应保尽保”。2020年,我市农村低保标准提至每月530元/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至每月690元/人,分别高出全省标准60元、75元。
去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南昌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8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体怎么干?今年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模式。
今年,我市将确保扶持政策不变、扶持力度不减、帮扶力量不撤,着力做好“巩固”文章、“拓展”文章和“衔接”文章。我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在“十四五”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不减”要求,继续保持兜底救助类的政策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保障性政策及领导挂点、单位定点帮扶等举措。全力发展富民产业,将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产业作为“十四五”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主要富民产业,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稳定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支撑。优化发展就业扶贫车间,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就业保障作用,多措并举、线上线下拓宽就业渠道,帮扶脱贫劳动力稳岗增收。做好支持政策、发展规划、组织体系的衔接。
走出现代化高质量农业发展之路
以高科技绿色蔬菜培育技术为立足点、以休闲体验式观光农业为助推器的工控·塘南第六产业园,正在全面打造南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
走进工控·塘南第六产业园的玻璃温室大棚内,一串串红彤彤的樱桃番茄格外夺目。这里的每一株番茄都种在名叫“岩棉块”的培养基中。岩棉块里通着一根黑色滴管,精准提供养料和水分。
这是南昌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南昌市以都市现代农业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园区及农业品牌建设,构建农业绿色产业链,形成了规模大、品牌响、产业旺、链条长的现代农业绿色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实施。
2017年,南昌启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四年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打造生产供给、生态涵养、生活服务协调发展和融一、二、三产于一体的“三生协调、三产融合”都市现代农业。
2018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了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布局,在2018年布局25个企业田园综合体的基础上,2019年,南昌市启动了区域性市级示范田园综合体创建;同年,南昌市还启动了推进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园的创建,通过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层次水平。
2020年,南昌研究制定了六大产业链工作计划,加快推进了稻米、生猪、水禽、水产、蔬菜、茶叶等六大农业绿色食品产业子链建设。
当前,南昌继续以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为抓手,加快构建“一环两谷四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布局,都市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美丽经济等农业农村新业态蓬勃发展,到2020年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5家(其中省级118家、国家级13家),市级示范田园综合体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6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09个,县级现代农业园200个,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园24个;继续加快推进了稻米、生猪、水禽、水产、蔬菜、茶叶等六大农业绿色食品产业子链建设,全市绿色食品产业链总产值1188亿元,占全省1/3。
建设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乡村
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这些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践行“四精”理念,围绕“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总部署,高质量开展镇村建设,在全市掀起新热潮。
从2017年开始,我市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新农村建设“扫一遍”目标,对新农村建设点进行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拆“三房”、改塘、改沟,新建公共服务平台、卫生室、便民超市、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2020年,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统筹安排了超过2000个新农村建设村点。通过村庄整治建设,南昌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涌现出了南昌县向塘镇剑霞村、进贤县温圳镇罗家村、安义县万场红山新村、新建区象山镇河林村等一批具有“新村、新貌、新气象”的秀美乡村。
不仅如此,2020年,安义县、湾里管理局成功获评全省美丽宜居示范县,实现了由“试点县”向“示范县”的华丽转身,南昌县入选第二批全省美丽宜居试点县。
“下一步,全市将统筹安排900个新农村建设点,选择10个左右交通便利、常住人口较多的村庄开展中心村整治建设,重点打造10个左右美丽宜居试点镇、20个左右美丽宜居示范村,同时,围绕乡村振兴的要求,分5条线路开展产城融合示范线的建设。”市农业农村局新农村建设科副科长熊振华说。
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新乡村,在南昌随处可见。南昌县金湖管理处虎山村,曾经的一片沙洲之地,穷苦村庄,已变成了一个秀美新农村,只见亭台楼阁被绿树清水环绕,河两岸一边是矩阵式排列的单体建筑,一边则是错落有致的民房。
不仅乡村变美了,乡风也变好了。
安义县石鼻镇雷家新村打造了以田园为主题的3D绘画墙,新建了50多米家风文化宣传墙,形成“人人争创文明”的良好氛围;水南村以水南黄氏宗祠为载体,深入挖掘传统家风家训,精心打造水南村家规家训示范点,在全村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木马村则利用村里的房屋墙壁,绘制了十余幅巨幅壁画。这些壁画,以村庄历史、基层党建、乡村趣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传递正能量……
数字点击
400亿元
到2020年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00亿元,达401.62亿元,增长2.7%;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921元,增速7.3%;全市粮食播面稳定在517万亩,粮食总产42.35亿斤;全市蔬菜播面超过62万亩,总产超132万吨,新增设施蔬菜8065.8亩,完成率105.9%;生猪存栏134.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4.5万头,生猪出栏超145.5万头。
47192名
我市80个省市级贫困村(63个省级贫困村、17个市级贫困村)于2018年底实现高质量退出,实现了现行标准下47192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如期脱贫。
36.3亿元
2020年全市935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体共接待游客超1300万人次,营收超36.3亿元。到2020年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5家(其中省级118家、国家级13家),市级示范田园综合体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6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09个,县级现代农业园200个,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园24个。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就是要
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
当前已由决胜脱贫攻坚进入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就是要朝着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迈进。
脱贫攻坚胜利完成,南昌的贫困群众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要走向小康富裕生活,产业发展必不可少。产业一边连着当地群众致富的“钱袋子”,一边连着人们高品质生活的“菜篮子”“果盘子”,发展潜力不言而喻,要把产品与城市连接、与市场相连,把好产品变成“真金白银”,真正让群众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条件、生活环境也要同步跟进。要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充满魅力和希望的一方水土,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只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了,农民幸福指数提升了,才能真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幸福指数提高了,精神食粮也不可少。乡风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石,关系着广大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在新时代、新农村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面貌不断更新,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文明乡风建设不断完善,种种这些,让新时代的农民,既有了光鲜“面子”,更有了厚实“里子”,物质充沛、精神充实,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和践行者。
来源:南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