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2、红6军团(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相继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这既是被迫之举,也是一次深刻的洗礼,所形成的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从瑞金、于都集结出发,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便搭浮桥,摆渡船,历时9天,分布10个渡口,将8.6万红军将士送上了漫漫征程。
当蒋介石明白红军是西进,他便迅速调集兵力,准备利用湘江构筑封锁线,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地区。11月29日,敌人向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然而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红军战士的遗体几乎阻断江流,血水染红了整个江面。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要求改变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在这一背景下,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此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美国作家哈里森曾写: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三个月、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成为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沼泽地。此时正是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草甸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若不慎陷入泥潭,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不仅御寒难,而且宿营难,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找不到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红1军团有一个班,就是整整齐齐地两人一组,背靠着背,怀里抱着枪支,像是熟睡了,可再也没有醒过来。
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围追堵截,红军突破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每一壮举都惊天地、泣鬼神,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气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87年前的长征是这样,87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同志们,有一种纪念叫继承,有一种精神叫永恒。长征,永远的丰碑;长征,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