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我们也是战士”

2020-04-26 17:22 曾樵  阅读:5980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如何加快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范志勇最关心的问题。

“医学家、生物学家研究的是显性问题,而由疫情引发的次生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战场。大家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疫情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范志勇说。

范志勇的身后——

有一支“硬核”力量,拥有“最强大脑”的优势,为疫情防控贡献宝贵的思想和智慧力量。

有一支“特种”队伍,具有“训练有素”的学养,为战胜疫情提供强大的人才和创新支撑。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虽不像医务工作者那样,战斗在与病魔较量的最前线,却没有一刻停止思考。他们用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当代学人精神,为国家分忧,为社会尽责,为人民解难,挺起了“智”援战疫的学人担当。

砥砺家国情怀:建言献策,勇于担当

“学术研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要怀有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关心人类命运的广阔胸怀。”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智库副院长杜志章

疫情迅疾,时间就是生命。

“隔离!”“隔离!”“尽快隔离!”

2月1日,在经光明日报提交中央的专报中,华中师范大学大数据传播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喻发胜疾呼:“疫情传播期与爆发期,当务之急是提高隔离能力。”

疫情初期,看到医护人员因交通管制不得不步行上下班,喻发胜这位地道的武汉人,不禁潸然泪下,甚至产生了加入志愿者车队的冲动。但很快,作为应急传播专家的他,打消了这个念头:“我最大的长处不是开车接人,而是给政府建言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1月26日,坦言自己“知凶险、不害怕、特冷静”的喻发胜驾车来到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他意识到,“病毒传播的速度远比医院建设的速度更快。我们可能陷入了对当年小汤山做法的路径依赖。”

“不能等高标准病房建好了再隔离疑似患者!”

“迅速征用、改造疗养院、景区宾馆(或其他具备隔离条件的单位),使之成为隔离、治疗、生活三位一体的‘全封闭’医疗救治点。”

喻发胜在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与此后开始修建的方舱医院不谋而合。“越是身处险境越要冷静思考,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喻发胜说,“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既‘应急于当下’,更‘远谋于未来’,使我们民族在灾难面前能多一些从容。”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咨政就是使命。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全国各地尤其是身处新冠疫情风暴眼的湖北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使命”二字的体会更加深刻。他们迅速组建攻关团队,近距离体察疫情动态,责无旁贷地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察实情、看本质、建真言。

武汉大学启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文社会科学应急研究专项”。肖永平教授带领国际法研究所密切跟踪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民航组织等重要国际机构动态,展开前瞻性预判研究。他说:“要用我们国际法研究的优势,尽力为国家找到非常时期扭转国际不利局面、促进国际合作的务实、管用的办法。”

华中科技大学设立“华中智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课题”,相继提出“改疑似病患居家隔离为集中隔离”等一大批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华中智库副院长、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杜志章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和行动,他说:“学术研究不能局限在理论层面,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本着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同时,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在问题中发现课题。”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抗疫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书写了当代学人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的家国大义。

践行学人使命:应急攻关,敢于创新

“真正的学术是关心社会发展,帮助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语言生活派’就是要解决社会发展中的语言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社会生活中,这是真学者,这是真学问。”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李宇明

疫情面前,没有看客。

“明天必须有可用的语言产品上火线!不能让我们的齐鲁医院再分心了。”

2月10日,获知山东齐鲁医院编写了武汉方言手册以解决援鄂医疗队方言障碍的消息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李宇明心急如焚。

他迅疾与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联系,二人一拍即合,当即发出联合倡议:“语言人不是看客。我们也是战士!”

语言人的战地使命,就是打通语言障碍、搭建沟通桥梁。来自全国十几家高校、科研院所和语言企业的60余人,志愿组成“战疫语言服务团”,隔空展开协作,群策群力。

当晚,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从文本研制到方言采集,从技术开发到内容审核,从产品制作到宣传推广……经过数轮头脑风暴,细节一次又一次打磨,渐趋完善,流程一环扣一环推进,有条不紊。语言服务产品的内容、形态、渠道都逐渐清晰了起来。

仅仅24个小时,包含新冠肺炎诊疗常用156词和75个短句的“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就以普通话和覆盖湖北全境的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赣语三大类方言录制完成。随后的几天里,全天候在线方言服务系统、即时方言翻译软件、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等不同形态的语言服务产品,陆续上线并供国内外免费使用。

“战疫是国家急事,民生大事。语言学者不愿意做看客,不满意于宅在家里,也希望上前线参与战斗。”回忆起“战疫语言服务团”的缘起,李宇明说,“服务团是志愿者性质,没有人发待遇、给名分、出成果证明,都是义务,都是热情,都是一份报国之心。”

报国,这是学人挚诚炽热的赤子之心。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没有只做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主动对接实际需求,及时开展应急性创新攻关,“智”援战疫。

“如果你需要心理疏导,不要怕,我们始终在这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教授说,“疫情中的心理援助是针对疫情引发的情绪问题、躯体化症状和行为问题做短暂而有效的处理,避免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其作用类似于战地医院的止血、包扎工作。”

“哪里需要我们,哪里就是我们的战场。”作为法律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战略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路磊和他的同事“依法抗疫”,研究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食用的体系化保障措施。

“学以致用对国际关系学者来说,就是‘爱国,关天下’,是起自学术、终及国家、惠及世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以紧急危机处理模式启动疫情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以几乎每天上报一到两个报告的节奏,尽其所能提供咨询建议。

碧血丹心的爱国之情,舍我其谁的报国之志,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他们深厚扎实的学术积累和应急攻关的创新精神,践行了勇立潮头、天下为公的勇毅担当。

熔铸中国精神:凝心聚力,善于作为

“抗击这种重大突发疫情,不仅要消耗大量物质资源,而且考验人的精神意志,所以也是一场精神战。在抗疫斗争中,中国精神熔铸战疫之魂,为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注入强大的精神驱动力。”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锁明

疫情严峻,淬炼中国精神。

“我们不做冷眼旁观者,我只惭愧我自己做得太少。”

作为一名湖北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新“日夜关注、忧心在家乡发生的一切”,不断思索在全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时刻,“一个作家应如何面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

他用诗歌记述下乡抗疫的弟弟和家乡人的处境,用诗歌向那些挺身而出的人们致敬。他说:“真正的诗,不单是写在纸上,它也必定是最真实、深刻的生命实践,是开花、舞蹈,但也是流血和流泪。”

上网课时,王家新会用分析一首诗的方式,教给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诗人闻一多的诗,他的文字从来都是有力的。”

战胜恐惧,战胜危机,还需诗意。文学、诗歌、朗诵、绘画、书法……丰富鲜活的艺术形式,以其隽永别致的精神气质,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迸发出守望相助的文化感染力。

——葛兰、关山、姚喜双等朗诵艺术家策划参与“战疫·声音的力量”接力诵读,以艺术的力量激励临危不惧的斗志;

——孙晓云、陈洪武、沈浩等书法家挥毫泼墨,书写下各国人民携手战疫中凝练下来的珍贵语句,传递同舟共济的一片“冰心”;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师生将援助物资上过目不忘的寄语,转化成海报艺术,传递坚忍不屈的信心;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王菊开设公益云课堂“‘疫’声有情,快乐歌唱”,用歌声赞颂真善美。

越是困难时期,越需要精神的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头脑冷静而清醒,“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中华民族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严峻考验。”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韩晗饱含深情,“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在磨砺中成长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动态平衡的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一道,在千难万险中生生不息,凝练出了中国人最有诗意的精神世界。”

历史再一次见证,在国家和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用思想的滋养和精神的鼓呼,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不断汇聚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60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