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N”的裂变——看“光明之花”如何开遍东湖(本报记者 钟珊珊 )
“大家有什么需求多向咱们的社区、居委提出,也促进他们改进工作。”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昌市东湖区彭家桥街道光明社区视察慰问,临走时对社区群众说。
这是总书记对群众的谆谆嘱托,更是对社区的殷殷期望。
5年来,光明社区推进基层党建和社区服务融合共进,使得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更高了……
“光明之花”散发出馥郁浓香的同时,还催生了巨大的“裂变”效应。从“1”到“N”,一个个社区走出了“光明模式”,一朵朵“光明之花”在东湖区绚丽绽放。
建阵地 打造民心强磁场
党建强,则发展强。去年以来,该区加强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一批村(社区)活动场所实现了提档升级,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健全。
“社区越来越像一个家。”最近,来东湖区文教路北社区办事的居民都有同样的感受。从不足50平方米的三间平房,到近100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如今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不再是单一的办事大厅,而是集茶水间、健身房、书画室、阅览室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居民之家。
阵地建设是基础,服务群众是目的。为了实现“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东湖区全面梳理了政府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3张清单40多项服务内容,健全了“便民代办”“错时延时”等服务制度,使得更多服务事项实现了“只跑一次”。
为了将党建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该区广泛发动在职党员到村(社区)报到,建立由社区发布需求、党员认领服务的线上“供需对接”平台;去年全年,以村(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下拨工作经费和服务群众经费1100万元……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场所服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强了。
促融合 党建服务两开花
随着张则林爱心帮忙团、李恒敏书法工作室、乐邻大妈照料队等志愿服务团队走进千家万户,“党建+志愿服务”成为东湖区的一张特色名片。
东湖区位于南昌市老城区,近年来,针对社区居民养老的需求,该区依托“党建+志愿服务”,衍生出了“时间银行”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模式。
春节前夕,火神庙社区到处是志愿者穿梭的身影,他们为高龄、空巢老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提供一些就近、就便的服务;文教路北社区的幸福食堂里,大妈们洗菜、切菜、打扫,忙得不亦乐乎……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截至目前,东湖区已建立“时间银行”百余个,注册志愿者3181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2万小时。
依托庞大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高了,获得感强了,又带动更多人成为志愿者……在东湖,党建与服务,走出了相融共进的路子,既解决了基层党建没有抓手的问题,又解决了社区服务没有方向的问题。
重自治 全民拧成一股绳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了畅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光明社区以“党建+协商民主”的方式,开启了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民情议事会、民生议事堂在越来越多的社区出现,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观念深入人心。
日前,走进董家窑街道杏苑社区“永外荷苑”,记者看到,院内干净整洁,车辆有序停放,每个楼栋都装上了门禁系统和监控探头,还有24小时值班门卫。
该庭院靠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171户居民,2019年完成“微改造”后,面临“怎么管、谁来管”的难题。为了让居民充分参与庭院管理,社区牵头成立了以党员为代表的居民自治联络小组,负责协调庭院的日常事务,解决了庭院管理缺人、缺资金的尴尬局面……“永外荷苑”居民自治新模式的探索,也是东湖区依托基层党建、巧解管理难题、激发社区活力的生动缩影。
今日之东湖,“光明之花”愈开愈盛,人心越聚越拢,幸福民生的底色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