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海淀区教师侵犯学生隐私”一事引发关注。据新京报报道,该事件起因于去年3月网课期间“家长们委托班主任对孩子的游戏及聊天软件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涉及班级家长”呼吁网友停止热议。随后,涉事学校北京市师达中学发布说明称,教师此种管理方式有失妥当,并表示将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新闻不超过24小时的当下,一桩“陈年旧事”何以再度引发热议?无他,触及了敏感的隐私问题。
隐私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儿童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中,以爱的名义侵犯孩子隐私的大有人在。比如,随着数字化教育的大力推进,通过安装在教室里的摄像头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考评课堂效果,就因为触及学生隐私备受争议。
线下的课堂教学都有“监控”的需求,监管难度更高的在线学习更是可想而知。为了有效督促自控能力严重欠缺的孩子,网课期间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按照班级教学的作息时间表“打卡”,辽宁抚顺某学校甚至要求学生上网课必须安装监控,从上午7点到晚上10点半都开着摄像头,实时掌控学生的一举一动。
“由于长期居家学习,班里的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网络游戏及聊天上瘾的情况,严重影响孩子的成绩,家庭矛盾进一步激化。”涉及班级家长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召开网络家长会,家长们委托班主任老师代为在网课期间监管孩子们的学习情况,重点就游戏及聊天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网课的效果确实不太理想,呆在家里的“神兽”确实不好管,家长委托老师代为监管,当然可以理解。但是,教书育人,必须恪守权力边界。家长“授权”,老师就可以罔顾隐私检查学生手机APP及电脑文件夹?家长有权“授权”给老师检查自己孩子的手机和电脑吗?这算不算家长和老师一起侵犯学生隐私权?
据涉及班级家长表示,事情已经在事发后就得到妥善处理,老师的行为也得到了学生的谅解。值得追问的是,所谓的“孩子谅解”是在家长和老师双重压迫下的?有知情人士表示,学校是在避重就轻,老师是在肆意检查学生的手机应用、微信聊天记录甚至电脑硬盘中的文件,而且根本没有得到家长同意。果如是,这更是赤裸裸地严重侵犯学生隐私,对涉事教师绝不能批评教育了事。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反思不能就此止步。无论是网课安装监控,还是老师远程检查学生手机APP及电脑文件夹,背后都是一种畸形教育理念作祟。学习离不开一定的外在监督,但主要依靠内在自觉。上网课纯粹依靠学生自觉,固然有失理想,但把什么东西都监控起来,就能让学生好好学习了吗?“都是为你好”就可以置学生隐私于不顾,如此教书育人,又将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价值观?这种畸形的教育理念不除,侵犯学生隐私的事情恐怕就无从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