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隧道的寒夜守护
本报记者 刘佳惠子
“高铁就是桥连隧,隧连桥。”28岁的路桥工长温郎郴说,“我们的白天从黑夜开始,昼伏夜出,利用‘天窗’时间作业。”
所谓“天窗”,就是等到夜深人静,最后一趟高铁列车进站后,将线路全面封锁,工程技术人员上道对高铁设备进行检修维护。
今年春运开始前夜,记者来到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工务段,与检修工们一起,走进昌赣高铁万安隧道,进行全面检修。
万安隧道全长13.927公里,是我国最长的高铁无砟轨道隧道。高铁从这里通过只需要短短3分钟。但这3分钟背后,检修工们却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
2019年7月,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道路与桥梁专业的温郎郴,从条件相对优越的京九普铁,主动请缨来到万安路桥维修工区。他所在的班组是新组建的,负责70余公里桥梁、涵洞、隧道及路基设备的养护和维修工作,队员们分别来自江西、湖南、河南、黑龙江、甘肃等省份,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30岁。
体温检测、班前点名、布置工作、规章学习……1月26日22时45分,队员们做好前期准备,携带工具登上早已在门口等候的工程车,沿356国道出发。
万安隧道地处深山,最远的进口处离班组驻地有60公里,要经过208道弯。一路颠簸,只见莽莽群山,月光清冷,沿途零星的山居人家。队员们说,要是碰到雨雪极端天气,时常发生道路塌方,他们就只能涉水走过去。
23时20分,车辆抵达本次检修的进口——南元坑斜井(应急救援通道)。我们沿着坑道缓缓下行,到达作业地点。(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大家清点工具、拍照上传、等候“天窗”命令,严格按照高铁作业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23时45分,封锁命令下达,队员们通过“秘钥”打开沉重的防护门。隧道内灯光亮了起来,路面一尘不染,中间两条整齐的铁轨向前延伸,一眼望不到头。
队员们一字排开,按照分工各司其职,争分夺秒地开始作业,隧道里响起了清脆的敲击声。时速350公里的列车通过隧道时,会产生10级以上巨大风力,很容易造成隧道内螺栓松动。万安隧道安装了200多万颗螺丝钉,对这些螺丝钉的检修,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螺丝钉要是松动的话,有可能被高速运行的列车带进去,击穿玻璃,对司机和乘客都是致命的。”王俊今年24岁,是班组最年轻的职工。他认真地说:“一颗螺丝钉只有0.25平方厘米,这种检查堪称‘绣花功夫’,看似轻松,责任却很大。这需要有一定的经验,要能够在短时间内根据敲击的声音来判断螺栓有没有松动。”
每迈开一步,大家平均要敲十几下,一个小时下来只能检查一公里,全项目检查完,需要五到六个夜班。
隧道另一头,班长岳毅正带领另一个作业小组,对隧道排水沟进行清淤处理。万安隧道穿山越岭,丰富的地下水都得通过这条排水沟排出去。“排水沟内结晶物较多,容易堵塞。一旦排水沟堵塞,水流漫上钢轨,会引发线路短路,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岳毅向记者介绍,“这一处排水口管径比较小,里面空间又狭窄,设备无法进场,我们只能通过人工把淤积物给铲出来。每次处理完后,大家的鞋子、裤子都湿透了。”
来自河南的岳毅已经8个月没有回家了。看着手机里儿子的照片,他小声说道:“对家人亏欠太多,参加铁路工作11年,我是在手机里看着两个孩子长大的。为了旅客平安回家,这份坚守值得。”
次日凌晨3时,路桥工们当晚的作业任务终于完成,走出隧道。大家收拾好各自携带的工具,再次拍照上传确认后,迅速撤离至铁路栅栏外。
工程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返回驻地,等大家完成工具入库和盘点,已近5时,天色熹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