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河北省确诊病例数量依旧在攀高,该省部分地区已开展多轮全员核酸检测。
不少网友疑惑:是核酸不灵了,还是病毒狡猾了?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核酸检测”已成为一个近乎家喻户晓的词汇。
不过,近期,多地有关疫情的新闻报道中“确诊病例曾多次核酸均为阴性”的新闻屡见不鲜。
其中,“确诊病例51”于3日、5日、7日、9日、11日、12日6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1月13日核酸检测才呈阳性。
类似的,1月14日0-24时,邢台新增6例确诊病例中也有2例核酸检测曾为阴性。
而在1月15日0-24时石家庄市新增的8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仅有14例病例一次核酸检测就呈阳性,其余均经过多次核酸检测才确诊;同日,邢台市新增7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也只有1例一次核酸检测就呈阳性。
事实上,经多次核酸检测才呈阳性的现象并非只发生在河北。类似情况此前已多次出现。
在辽宁,1月4日,大连市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大连市民政局局长汤易也曾提到,“有的病例做了11次核酸检测才显出阳性,有的地区检测6轮还有阳性病例出现。”
“现在比较明确的是,核酸检测肯定不是100%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王广发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直言,包括武汉在内的多地此前都曾出现类似情况。
王广发认为,从理论上看,在诸多因素中,检测结果主要是受病人排毒浓度的影响。“病人排毒排得多了就能查出来,排得少就可能查不出来。”
他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最主要的是呼吸道分泌物的排毒量。高概率是该病人每次呼吸道排毒的量非常少,所以不容易检测出来。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病人排毒量少呢?
“刚密接之后做核酸,确实很有可能是阴性。”他说,“我们现在掌握的情况大体上是潜伏期的最后两天才出现阳性。而每个病人的潜伏期是不一样的,所以查出病毒的时间不一样。”
他给出的解释是:感染者或是病人从暴露感染到病毒开始排毒,专业上叫“强隐期”,而无症状感染者排毒专业上叫做“前隐期”,也可以叫实验室检测筛查的窗口期。在窗口期期间,检测很多次都可能检不到阳性,但到前隐期末就会检出阳性,这个现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按上述说法,如果核酸检测时,病人恰好排毒量少,检测结果就可能呈阴性。也因此,反复多轮检测更显得有必要。
此前多位专家在不同场合也都明确表示,核酸检测的阳性结果仍是作为病毒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15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记者注意到,截至1月14日20时,石家庄市第二轮核酸检测全部完成;1月15日,石家庄市藁城区已开展第四次全员核酸检测;此外,从1月15日起,石家庄市邮政快递和外卖从业人员每72小时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中、高风险地区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