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阁,曾是泰和文人心中的一座碑石。它坐落在泰和中学园内,琅琅书声激励着无数学子鱼跃龙门,诗词歌赋镌刻古今仁人志士的豪迈。
深秋的梧桐叶飘落在快阁旁,游子们沾着乡土踏上阶梯,缓缓而上。视野越来越广,虽前方滨江外滩遮挡了远眺南门河的视角,可快阁在鳞次栉比的楼宇中依然高屋建瓴。
那晚,黄庭坚知县喝过被泰和人称为米烧酒的白酒后,快步登上了快阁。恰遇雨过天晴,便兴致勃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分月明”,诗中透露出他的为官是忙碌而充实的,为民办事在他的心中已落笔成章。
后来,快阁因他的诗吸引了无数文人贮足谈古论今,有南宋的陆游、文天祥、杨万里,元代的刘鹗,明朝的王直、罗钦顺,清代的高咏等,最负盛名的当属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囚后乘船而过,写下了“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这样的凛冽诗句。领略文宰相的心是怅然的,但他以一位文人的心态向快阁倾诉,把气节流进了澄江河,也影响着泰和这块热土。后来泰和在中国“第二次”反围剿战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毛主席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一词:“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革命之火在延续,优秀家风也在传承。
快阁也因此成了泰和学子心中的信仰,激励着一代代人拼搏向上。
在小时候,常听父亲说,大伯父原是一名泥瓦匠,后来参军退役后,通过自学苦读,考上了吉安师范。分配在禾市镇中学,后因教学成绩突出而调入泰和中学任教。家离快阁的直线距离仅有百米,开窗俯瞰快阁学子的求学之路,也激发着他在三十余年的教育之路上桃李芬芳,两位女儿也在他的教育引导下考取了硕士和博士。常听起伯母讲,当年为了供孩子上学,四处向同事借钱,办食堂、摆路边摊等,尝试了很多赚钱的方式。我去过他们家吃饭,被伯父伯母的勤俭节约感动了。那些画面在我今后的人生中常常提醒我,俭以养德,将受益终身。
老周在快阁旁开了近二十年的书店,看着金榜题名的学子内心由衷地为他们祝贺。在开学季,他忙得不亦乐乎。他的书店因“快阁”二字而生意兴隆。
腊月临近,二伯叮嘱堂哥去泰和老街买一箱快阁酱油。他准备用这酱油腌制腊肉和猪肝,就着下酒,苦中带鲜,回味无穷。我初尝后也对快阁酱油情有独钟,路过酱油厂,也会捎上两瓶。
现在,快阁旁建了快阁社区、快阁街道。这座走过一千多年的阁楼,见证了泰和的沧桑巨变。它因文而兴、兴而化人、化而有为。三层小楼,犹如一座屹立在海上的灯塔,浸润着泰和人的心灵。(张雪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