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外企带来哪些机遇?
外企如何更好地参与中国的创新发展?
如何认识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关系?
在华外企如何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
11月13日,高通、三星、微软、宝马、索尼等外企代表们齐聚一堂,参加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和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举办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有关情况介绍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作为宣讲人,为参会外企代表一一介绍。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中国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几位宣讲人均认为,“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中国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
宁吉喆认为,开放发展理念已深深融入到中国科技、产业、金融、信息、人才等各方面的发展中,而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主体,也是国际循环的重要主体,因而是“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主体。在此背景下,广大外企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参与者,又是中国发展的受益者。
王受文认为,随着中国更加深入参与国际大循环,并使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外资企业将能更好发挥纽带作用,并实现自身更加强劲、更可持续的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上述经济方面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一旦实现,广大企业不管是城市消费品、中间层面还是资本性的生产,都拥有巨大机遇。
郭卫民从“十三五”发展成果、“十四五”规划制定过程等多个角度,同参会代表们分享了他对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体会和感悟,鼓励在华外企抓住历史机遇,更好融入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宏图伟业之中。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到2035年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可见,高水平开放型新体制是新发展格局的制度优势,将在推进对外开放改革中发挥保驾护航重要作用。
宁吉喆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将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的制度供给、高质量的产品供给、高效率的资金供给,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体包括:一是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等重大开放制度,创造更加开放、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二是推出有序开展服务业对外开放等重大开放政策,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实现高水平走出去;三是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四是推进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重大外资项目。
王受文以创新制度为例指出,保护创新、鼓励创新的制度建设将成为更高水平开放的一大亮点。2019年以来,中国已经修订了十余部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又发布了2020—2021年贯彻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推进计划,提出了133项具体的措施和完成的时间节点。未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会得到更大的保护,其创新主体的地位将更加彰显,其聚集各类创新要素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在本场介绍会的问答环节,宣讲人精彩回答了外企代表关心和关注的一些问题。
美国高通公司:五中全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对外企意味着什么?
宁吉喆表示,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的关系,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外企是中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参与者。中国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大,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及各国企业开展更多对话交流,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王受文表示,科技自立自强一定会给外资企业带来机遇,因为科技自立自强是在开放形势下进行的,是基于中外企业交流合作进行的,这意味着外企的技术将有更多市场需求。不过,外企也需要准备好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水平进步明显,外企需要在技术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才能在中国市场立足。韩国三星集团:中国会有哪些具体措施推进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重大外资项目落地?
宁吉喆表示,《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在修订,在这个目录中,将继续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行业领域。例如,在中西部地区投资有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科技产业也有优惠政策。这个目录已经广泛征求过意见,现在正在履行法定程序。
迪思公关:中国积极参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这对在华外企有何影响?
王受文表示,RCEP经过八年谈判,15个国家已经表示要在今年签署协议。协议签署后,跨国企业的零部件、中间产品等如果来自成员国,可以享受到非常好的关税政策,最终90%左右的进口关税将会逐步取消。企业在中国生产产品出口到RCEP成员国,也会享受到关税优待。因此,跨国公司的市场将会得到极大扩充,对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都有很大好处。
主持人张小影:在新发展格局下,外企怎样才能更好融入中国的国内大循环?又将有哪些政策予以推动?
宁吉喆表示,中国消费结构正在变化,推动生产和服务结构开始调整,这个过程中,外企有巨大机会。此外,中国有很多新兴产业,投资者需要抓住新业务、新模式带来的市场机遇。政策上,中国将适时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促进外企在中国市场平等参与竞争合作。同时为外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让国内大循环推动所有在华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王受文表示,外企融入国内大循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利好。
一是扩大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7.5%,未来还会进一步降低;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削减,外企参与国内大循环的障碍在减少;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北京在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总体来看,商品、投资、服务领域的开放力度在扩大。
二是市场规模。中国有14亿人口,4亿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这个市场还在不断扩大。三是产业链。中国的产业链配套比较完整,配套水平在全球较为领先。外企融入国内大循环时,产业链供应链有安全保障。此外,中国在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越来越高,每年有800多万毕业大学生,能够提供丰富的人才供给。第四,很多外资企业技术水平高,因此享受到了高科技企业政策,企业所得税只有15%。今年出台的政策,对外资企业申请高科技企业的标准进行了优化,外资企业更容易获得高科技企业税收优惠。介绍会临近尾声,外企代表们也都“惜时如金”。“部长先生,我有个实际困难向您反映……”个别外企代表意犹未尽,都快把问答环节升级成了“现场办公”。
“你可不可以把这个问题整理成更详细的材料给我们?我们好加紧研究、推动解决。“部长们不约而同回答道。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