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都县依托秀美山水和人文历史,围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的美景在翠微大地变成现实。随着城乡环境的改善,不仅带旺了旅游,还吸引了大批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有山有水有韵味
在距离宁都县城仅20公里的田埠乡东龙古村,自然风光与艺术氛围相交融,远山如黛。
这里曾是赣北人民南下通往福建沿海地区的捷径,吸引众多热爱绘画、摄影的朋友慕名而来。“这里非常原生态,希望能够一直保持下去,不要破坏它。”来此写生的学生凌志说。
“我们有好的东西,就要懂得发展与保护。”宁都县文广新旅局局长叶靖华说,近年来,该县投入近2亿元用于外塑“颜值”,内提“气质”,让百姓共享城市品质、乡村环境。
在县城,宁都充分利用滨江资源,把山、水、桥、城有机融合,高质量打造一流滨江风貌带,建成“城中有湖,城边有江”的独特风景。在乡村,按“一村一品”“一村一规划”的思路,与当地特有的民俗活动相结合,打造成别具一格的旅游景点。
围绕特色,突出亮点。宁都以“乡村基底+文化旅游+特色产业”为切入点,重点打造出梅江运动小镇、石上奶香小镇、小布茶香小镇等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形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村舍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每年吸引百余万人次前来参观、体验和游玩。
有根有脉有灵魂
“我宣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勤奋学习,追求完美,尊重老师,孝敬父母,遵纪守法,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近日,宁都小布中小学的学生,来到“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旧址前庄严宣誓。这是宁都县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传承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的一个缩影。
宁都县文化文物部门坚持革命遗址保护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革命遗址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作用,让广大青少年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时,能够以物知史、以物见人。
宁都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全县共有国家级文保单位4个、省级15个、县市级78个。省级“非遗”项目10个、市级13个、县级55个。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该县积极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运用生活化场景、日常化活动、具象化载体,对外树形象,对内聚人心,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熏陶。
留住城市文化记忆,讲述城市自己的故事。该县秉承开发决不破坏原有历史建筑风貌,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注重在建设中保护。家住梅江镇的陈碧玉说,每当夜幕降临,站在宁都古城墙,抚摸青砖,脚踩石板,将世俗的心沐浴在一片浅浅的时光里,让人留恋。在宁都人眼中,这段古城墙,就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乡愁。
有梦追梦能圆梦
随着乡村环境建设越来越好,众多有志青年选择返乡创业。近日,初见肖田乡赣江源生态农业的老板王名贵时,他已开始谋划明年的种植。
敦厚温和、言语不多的王名贵,经历多年的在外创业打拼,看到家乡建设越来越好,终于决定返乡创办生态农业公司。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王名贵计划投资2000万元,用于农业技术开发、旅游资源开发、餐饮住宿服务、农林开发、中草药种植等10余项目,争取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位于宁都县城郊区的老溪村,虽然群山环绕,环境优美,几年前几乎没有游客。经过投资打造,而今,老溪村已建成了集森林氧吧、运动健身、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县城区生态后花园。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和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看到了商机,纷纷返乡创业。
除了加大农村环境改造,该县还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建设农民工创业园,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就业平台。与此同时,还拓宽了创业融资渠道,解决返乡人员创业资金问题。据统计,2014年以来,该县累计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72亿元,扶持创业就业3万余人。
作者:郭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