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上海:老厂区老弄堂华丽“变身”凸显城市治理新成效

2020-09-28 14:42  阅读:2913 

【大国小鲜@基层之治】上海:老厂区老弄堂华丽“变身”凸显城市治理新成效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从关注私人住宅的小“家”转变到关注公共空间的大“家”,迫切地需要在公共交往、公共文化中得到精神需求的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

“治大国若烹小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引用这一出自《道德经》的名句,强调治理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要像烹调小菜一样,不得操之过急、松弛懈怠,而须拿捏火候、注重细节。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中国之治的智慧正如一碟碟精致美味的“小鲜”,藏在一线基层的火热实践中。

9月23日,“大国小鲜@基层之治”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上海杨浦滨江、辽源花苑小区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这些基层治理实践能够带来何种经验和启发,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杨浦滨江改造代表一种城市治理新趋势

杨浦滨江位于黄浦江岸线东端,被称作上海滨水“东大门”。2017年12月,杨浦大桥以西的2.8公里滨江段公共空间对外开放;2019年9月底,杨浦大桥以东2.7公里岸线贯通亮相。在杨浦滨江南段岸线上,总计有24处66幢历史建筑被规划保留下来,还有一大批极具特色的百年工业遗存。

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现代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兵教授看来,强调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历史格局的延续,是杨浦滨江改造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比如由制皂厂区改造而来的主题博物馆‘皂梦空间’,集博物展览、手工互动和特色咖啡于一体,既能够吸引年轻人了解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历史,又能让过去在此工作的退休工人勾起很多回忆,真正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这是非常具有诗意的改造。”

过去,我们的城市建设曾一度走入“大拆大建”的误区,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高速扩张与发展中被抹去印记。何海兵认为,杨浦滨江以“留住历史”为核心的改造,背后是一种理念的转变,“我们的城市不再是水泥森林,而是有人文气息、有人情味的,在传承自身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这是我们这一轮城市改造比较突出的特点。”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打造,还适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变化。”何海兵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从关注物质需求转变为关注精神需求,从关注私人住宅的小“家”转变到关注公共空间的大“家”,人们迫切地需要在公共交往、公共文化中得到精神需求的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这个角度看,公共空间越发凸显其重要作用,“杨浦滨江将原来的工业锈带,打造为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让个体与城市融为一体、同频共振,进而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杨浦滨江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首发地,它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处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建军教授认为,人民城市体现了中国城市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城市空间中的重要体现。杨浦滨江从老工业基地向人民共享空间的华丽转身,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民性与开放性特征。杨浦滨江通过场景美学、空间营造和形态升级,把社区建设从居住生活空间向开放性的街区延伸,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新趋势——更关注市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关注公共产品的配置和整个城市景观的改造。这是在横向上缔造社区良性循环的重要尝试。可以预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激发城市活力、推动城市空间营造和升级的重要指引。

社区公共空间的打造要突出治理功能、实现有效运转

今年7月,位于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的打虎山路(控江路—辽源西路)经过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道路面貌焕然一新。通过人行道拓宽、堆物清理、管道重新铺设、绿地格局重构、增设健康步道和座椅……这里成为一处可供居民休憩、休闲的迷你“城市客厅”。

由于土地增量有限,而现有土地存量仍存在不少短板,上海自2016年起启动“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倡导关注零星地块、闲置地块、小微空间的品质提升和功能塑造,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微更新计划从一开始改造小区垃圾箱房、小公园、小绿地,慢慢延伸到老建筑、老弄堂、街区,以及室内的楼道、活动室、门卫室等公共空间。何海兵认为,有别于大尺度的建设项目,社区和街区的微更新与老百姓的生活离得很近,改造后的效果更直观,老百姓亲身体验到生活环境的改变,会有很强的获得感。

微更新带来的“硬环境”变化,还进一步推动“软环境”的改善。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基层干部们会和老百姓一起讨论方案;改造完成后,居民们能够共享成果,在新空间开展社区活动。这些推动了关系的联结,改善了居民间、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近年来,杨浦区房管局联合江浦路街道,对辽源西路三个互相独立的老小区进行了“三区合一”的美丽家园改造,解决了一系列老大难问题。辽源西路睦邻中心也重新进行改造升级,增加亲子互动空间、烘焙工作室,新设人大代表联络室、睦邻议事厅等。何海兵认为,老小区向来存在公共资源、配套设施短缺等问题,三个老小区的“破墙”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空间资源有效利用,而睦邻中心的升级改造,则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供了空间和场所。

“当然,有了睦邻中心后,还要进一步在功能提升、内容充实、辐射更多人群上下功夫。”何海兵建议,要形成一个居民参与的规则、机制,例如睦邻议事厅,怎么商议?谁来指导、监督和维护?要对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规范。“社区公共空间的打造,最终是以人为核心的,要突出其治理的功能,让这些空间有效运转起来。”


33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