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不是宿命,只要政府和民众同心协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我要成为中国脱贫经验的传播者”
百闻不如一见。我早就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热情;我不知道的是,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中国和马里的关系一直很友好。1960年马里独立后,中国是第一批承认马里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很多领域对马里进行了援助,比如援建了制糖厂、纺织厂、巴马科国际会议中心、巴马科第三大桥,以及马里最好的医院——马里医院。2002年马里非洲杯的主赛场也是“中国制造”。此外,中国还为马里学生和军人提供奖学金。作为一名马里军人,能来到中国陆军勤务学院学习,我感到很高兴。
来到中国以后,我了解到,尽管中国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中国政府仍在不遗余力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把扶贫放在优先位置,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有几十万干部被派驻到基层村镇,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中共十九大决定继续实施脱贫攻坚举措,要在2020年底实现全面脱贫。
在一次赴重庆武隆中岭村的现地教学中,中国式的脱贫攻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贫困山村不仅通了柏油马路,通了水电,还有医疗所、学校,基础设施完善。我从这里看到,贫穷不是宿命,只要政府和民众同心协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我认为,中国式脱贫攻坚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政府和人民对于脱贫有着坚定的决心,并团结一致地努力工作。正如我们国家一句谚语所说:“只有工作才有回报。”从国家层面来说,脱贫并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上,比如资金支持。又比如选派驻村干部,他们就是国家和政府形象的代表,村民看到了他们就知道国家在全心全意帮助自己,就会更有信心。
我出生和成长在马里的农村,那里的生活条件并不理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于同样面临贫困挑战的马里来说,摆脱贫困是民众共同的渴望,而中国的脱贫方案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的。
回国后,我要成为中国脱贫经验的传播者,我也会建议政府向中国学习,选派合适、得力的干部开展扶贫工作,同时积极发展我国的特色产业,建更多的工厂,比如罐头厂、食品加工厂等,以增加就业,实现可持续脱贫。
我很钦佩中国在脱贫攻坚方面付出的努力,因为这些举措和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更给了我们信心。
(解放军报记者徐琳,通讯员张超、陈卓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