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城市大脑”
2016年,我们开始第一次提出“城市大脑”。在这之前,这四个字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鲜有提及。我想从这四个字说起,说清楚它是什么。
最早期提出城市大脑的时候,实际上有六个字,叫“城市数据大脑”。“城市数据大脑”,首先谈“城市”。城市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发明,如果没有城市的概念,可能如今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大不相同。 “城市”就是“把人聚在一起”。世界上约6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面,而在未来,将会有更多人到城市里生活。作为承载人类活动的重要主体,城市是一个集成点,历史的、社会的发展最终都会跟城市有关系。
其次,是“大脑”。“大脑”代表着人工智能,它有别于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我们现在的信息化建设都是按部门来做的,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得越好,城市整体的信息化则越分裂。城市的治理也会碎片化。城市大脑的建设必须以城市为整体,强调信息智能,更强调整体协同。
最后是“数据”。 “城市数据大脑”以“城市大脑”为简称,是从建设结构角度出发。但“数据”在“城市大脑”建设中尤为关键。在今天这个时代,数据有它自己的含义。我们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例,在这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创新当中,我们常常提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数据被具象化且更有价值,这些价值往往被我们所低估。但在某些情况下,数据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就好比走在路上留下的脚印,平常没有人会去搜集,但是公安破案的时候,这就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从当前来看,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我们的数据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大规模、更快地沉淀。从城市发展来看,我们要逐步收储、运用这些信息,它们将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而我们也希望数据共享,因为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场景,价值也会不同。我们处在一个数据时代,完整的数据信息,将会告诉你世界的全貌。完整的数据也将为城市发展、城市建管提供更多参考。
以城市框架为基础、以“大脑”运作为仿效、以数据资源为要素,这是我对“城市数据大脑”的基本诠释。
城市大脑和传统智慧城市的差别
从“实施角度”来看,城市大脑与传统智慧城市到底有什么差别?对此,我想做一个比较。我们现在做大数据,总是想拿数据来解决原来就知道的问题,但“城市大脑”首先要依托数据去分清楚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传统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于往杆子上装几个摄像头,但“城市大脑”建设要解决到底在杆子上装几个摄像头更合适,每个摄像头分别负责什么。
举一个医院堵车的例子。医院门口常常都会堵车,这实际上是资源不平衡的结果。如何解决停车难?在杭州“城市大脑”的经验中,首先明确了街区治理的主体,并对街道、医院、城管、交警等部门进行了分工。其中,城管部门需要把医院周边停车场的数据情况告知街道。这些数据一旦下沉给街道以后,对街道来说就是资源,能够更好的进行停车管理。交警也改变放置隔离带的举措,进一步开放行车资源、满足行车需求,而不是通过隔离带创造更多的停车需求,导致停车需求过盛、停车资源紧张。同时,我们还把所有的指示牌、引导牌都与城市大脑连在一起,越靠近医院的时候,越明确指示你哪个区域拥堵、没有车位。这些都是对区域内资源数据化后进行的调整与引导。确定治理主体、实现数据共享、推动资源下沉、合理改造流程,“城市大脑”建设也是这样一步步在理念、机制上进行创新。
城市大脑如何让城市智慧化
说到“城市大脑”,很多人开始用智慧这个词,但它并不是一个泛滥的概念,所以我想从技术体系这个角度,把有关“城市大脑”的四个方面理清楚。
第一,系统跟平台的关系。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是“城市大脑”的基础,我们要有很好的信息化系统进行集成、也需要有很好的平台用于全部功能的兑现。
第二,中枢系统。中枢系统能够让部门跟系统、平台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中枢系统可以是区块链等技术的安身之处,通过技术让协同性更强。
第三,应用场景。在传统信息化建设体系里,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事情都可以称为应用,而需要多个部门共同来完成的事情,就把它叫作场景。“城市大脑”的应用场景是将以前独立完成不了的事情,通过更多部门来协作完成。
第四,数字驾驶舱。我们需要它帮助城市治理者实时掌握一手资料、一手舆情,并且通过分析、比较做出科学精准的决策和判断。比如今年疫情防控,健康码红码、绿码的比例,就是我们决定复工复产的关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