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73岁的魏长久逢人就是乐呵呵的。因为,一个月前,他父子三人各自分到了一套新的安置房;几天前,家里又添了一个孙子。这是魏长久搬下山以来,最开心的两件大喜事。
魏长久是南昌市湾里管理局洗药湖管理处牛岭村魏家村小组村民。他所在的村庄地处海拔600多米的梅岭山脉,周边地形复杂,土质结构不一,遇到强降雨容易引发大面积滑坡,被列为全省八大、南昌市四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之一。
“一遇到汛期,村里200多人要么投奔亲戚,要么搬到临时安置点,一住就是好几天,一个雨季折腾好几次,有家也不敢回。”魏长久感慨道。不仅如此,在高山上生活,出门、上学、看病,什么都难。
魏长久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春节,置办年货都是一项“大工程”。所有吃的、穿的、用的,都要靠一根扁担、两个箩筐挑回来,来回一趟至少要三四个小时。还有一点就是看病难。魏长久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的一个堂妹生小孩时难产,因为交通不便,是由他和村里另外3个村民抬着下山抢救的。
搬下山,是魏长久多年的梦想。
2017年,这件好事终于实现了。这一年,湾里区(现为湾里管理局)借助棚户区改造的时机,将牛岭村等地一并纳入改造范围,让村民易地搬迁,彻底远离地质灾害威胁。(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盼了多少年,终于盼来了搬迁的机会,魏长久却有个心结:“住在山上,有地可以种水稻、种红薯,至少不愁吃,下了山,一家人靠什么过活?” 魏长久的疑问,也是许多村民的担忧。
谁也没有想到,搬下山来天地宽。很快就有村民开起了小店,有人进了工厂……很多人找到了活干,魏长久的心结也打开了。下山后,他随大儿子居住在竹林花园小区,不久后,在小区里找到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不仅每月可以领工资,还能照顾家里。
9月7日中午,魏长久忙完了工作回到家中,屋内干净亮堂,家电配备齐全。餐桌上的午餐荤素搭配,有菜有汤,还冒着热气。
相比在山上种地,他觉得现在的工作要轻松很多。以往种水稻、红薯、茶叶,一年忙到头,也就赚1万多元,还要靠天吃饭;如今,从村民到居民,从种田人到上班族,魏长久觉得生活很有保障。
“现在出门都是平整的马路,想吃什么,下楼就能买到,再也不用肩挑背驮了。”魏长久说。
当天,在牛岭村党支部书记章细国的带领下,记者沿着水泥山路,来到了牛岭村魏家村小组,站在陡峭的山坡上,一眼望去,山还是那座山,可是村民从山上到山下的几年间,生活发生了大变样。
“85后”的魏星星是土生土长的魏家村人,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每逢雨季,三天两头要搬家。“在临时安置点,屋里十几个人一起打地铺,洗澡、吃饭很不方便。最长的一次,住了半个月才回家。”魏星星说。除此之外,还有上学那段路。去最近的村小,走山路一趟要半个多小时,后来上初中,往返要走两个多小时。搬下山,是魏星星从小的梦想。
借着易地搬迁的机会,魏星星随家人搬下了山。一个月前,他顺利地拿到了安置房的钥匙。“村里山荒地薄,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而言,可能一辈子都盖不起新房。实施易地搬迁,不仅让大家摆脱了地质灾害,还把‘挪穷窝’和‘盖新房’这两件事一块做了。”魏星星开心地说道。在杨家坪安置房小区,记者看到,整齐划一的高层楼房与错落有致的绿化休闲场地相映成趣,周边医院、学校、公园、商圈一应俱全。
下山容易扎根难,“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搬迁过渡期间,政府按照每户每月800元的标准,发放临时安置补助费,减轻村民下山的生活负担。
光靠补助肯定不行,去年,看到村里土地抛荒,魏星星觉得可惜,便回去搞起了茶叶和苗木种植,还成立了合作社,半年多时间就赚了四五万元。下一步,湾里管理局洗药湖管理处打算通过招商引资,将魏家村闲置的土地流转出来,推进特色农业种植,帮助村民一起脱贫致富。
一个人走出大山不易,一个村搬下大山更难。魏家村下山的故事承载着魏长久、魏星星两代人的梦想接力。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