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诗词中的历史,看织女是怎样,由一个纺织女工,晋升到爱情之神的!
中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和先民的生存息息相关。上古时代,先民观察天象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星辰崇拜。每年秋天,就可以看到天上银河,而这个时节正是自然界果实成熟,便于狩猎的时期。用牲畜祭祀最亮的星辰,是牵牛星的起源。而中国自原始社会就有纺织业,这个时期正是昼收苎麻,夜作衣裳准备秋冬的季节,那银河有明亮的织女星照耀,抚慰着女子艰辛的夜做。
男狩女织起源于原始社会,对牵牛织女的崇拜也就源远流长。但最初他们并不是在搭配一起的,牵牛主管的是男性的工作,织女是管的女子的纺织。中国有古老的秩序,从天象神话照应人间,但时间久了,就漏洞百出。因为在奴隶社会,神话可以驯服奴隶乖乖做事。但是长期做奴隶的滋味也不好受,周朝的人们开始质疑。
中国最古老的民歌诗经“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曰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说的是什么呢,虽然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是有那么一天,人们发现了织女在天上并没有织布,牛郎也没有拉车出苦力。
最粗暴的方式当然是镇压奴隶,强迫做事,但最简单的方式,不过是将神话讲好,讲到大家都接受。于是牛郎织女就形成了新的版本。
说天地看见织女纺织累,牛郎拉车也累,所以曾经将他们许配在一起,本来以为男女干活搭配不累,结果这小两口恩爱到忘记了本来的工作,成天腻歪在一起。织女忘记织布,牛郎不赶车,天上要的东西都没有,拿什么来安慰人间?于是准许每年织女和牛郎见面一次,算是放假。
天上有假期,自然人间也有。七夕就成了劳动人民的节日。当然内涵就多了,夫妻相守,增加感情,拜织女,乞求自己心灵手巧,不出废品,男人有老婆孩子,有继续苦力的动力。这以上说的是奴隶社会。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这个传说获得广泛的认同。但是增加了更多时代的因素。因为奴隶制消失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细胞建立,牛郎织女更对应的是夫妻,所以我们在汉朝《古诗十九首》看到了情深意动的牵牛织女,他们从天上被管的末流神仙之外,多了另一个身份,聚少离多的夫妻,对应这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汉朝的男子普遍服兵役徭役,又需要外出谋生,许多女子承担田园重担,留守家庭。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朝《古诗十九首》
别离是一种常态,思念被默许被认可,成为情感的出口,所以这一首诗。在汉朝,写出了分别夫妻的心语。由于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单位的确立,这首古诗词至今仍旧有着关于分离相思情感的强大魅力,在当代不用作夫妻,而被用在恋爱期间的眉目相通,相思难见。
七夕在汉朝仅限宫廷之间,是激励宫女掌握纺织技术,但私下里,谁不会想到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
在唐朝之后,七夕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从皇家到每个人,都能感受节气的愉快。牛郎织女的相会也成为公开的话题。当然七夕的包含度更加广阔,少女乞巧,少妇做秋衣裳,晒衣裳,穿新衣,夫妻之间因这个日子团圆更美,当然没有团圆的会牵挂。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朝白居易《长恨歌》
皇家尚且如此,百姓更把这个日子,看着培养升华感情的良辰吉日。今天一切都好,至于那晚上的天空到底有没有,牵牛星靠近织女星这个天象事实,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愿意他们在一起,他们就应该在一起。
诗人们竭尽了想象。
李商隐说“鸾扇斜分凤幄开,新桥横过鹊飞回。”这哪里是辛苦织女的形象,这是皇家公主会见驸马的仪仗队。我觉得这简直不像是夫妻会面,是大型的慰问表演。但是满足了观众,华丽丽的想象。
“今日云軿度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兢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朝权德舆《七夕》
那么在唐朝,织女可不是天上小家碧玉,她坐的是香车,上的是鹊桥,过的是银河,来的时候风雷相拥,去的时候金风玉露。关于她织布那件事不再是重点。她本身就是纺织女神,再也不用像汉朝诗里说的那样,每天晚上脚踩机杼。
她除了鹊桥相会,平常的主要工作就是等待相会。这是织女工作范围在不同时代的转变。
这也证明了天下盛世,连天上的织女也从繁重的手工业中给解脱出来。她现在还有一份次要但也重要的工作就是给那些渴望心灵手巧的女孩子,带去福利,给她们增加一点心灵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