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金坪民族乡新民民族村,远远就见一座木塔高高矗立。
它叫鼓楼,是传统侗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高33米,用木头搭建而成,上千根木头紧紧相连,不用一根铁钉,靠的是传统的榫卯技术。鼓楼四周环绕着瑶居、苗阁、壮栏、彝屋、京庐、傣楼等少数民族建筑。以鼓楼为制高点的少数民族风情建筑群,高低错落、紧紧环抱,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半开着的石榴。村民说,它们是村里8个民族和谐团结的象征。
1982年,从越南回归祖国的京、侗、傣、瑶、壮、苗、彝7个民族的502名侨民,在广西百色短期居住后,迁至峡江。38年来,7个少数民族的村民与当地的汉族村民和谐共处、团结互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2019年,金坪民族乡由此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身安更心安——“漂一族”有了永远的故乡
新民民族村的前身是江西国营金坪华侨农场新民分场。“当时取名‘新民’,是因为我们希望不再漂泊,成为‘新生之民’。”曾担任新民分场场长的66岁侗族老人黄世宁回忆道。
名字,藏着当时7个归国少数民族华侨的内心期盼。侗族村民李世伟告诉记者,一两百年前,7个少数民族村民的先祖们为了生计,陆续从国内迁居越南,常常居无定所,成为“漂一族”。能有一个安稳的家,是一代又一代漂在越南的华侨们的共同心愿。
李世伟至今记得,初到金坪华侨农场时,农场开设了新民分场,给每家安排了一套28平方米的安置房。“我们一家7口人,蜗居在一起,虽然艰苦,但终于有了稳定的工作和住房,当时全家人的感觉是,再也不用漂了。”
随后的变化,更是让李世伟心生感慨。
1999年,金坪华侨农场划到峡江县管理。2008年,经省政府批准,金坪民族乡正式成立,新民分场更名为新民民族村。8个民族聚居一村,少数民族人口超过85%,新民民族村也由此成为全省民族种类最多的多民族聚居村。2009年,当地党委、政府筹集各类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精心实施侨居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等。通过统一规划、政府补助、村民自建等方式,157个家庭每家新建了一套三层楼房。34个特困或低保户家庭,搬进了政府全资兴建的两室一厅的济困房,家家户户都实现了安居。
“真正安居了。”李世伟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一边感叹道。如今,他家住着的三层楼房,有7个房间、2个厅堂、3个卫生间,家里每个人都有一间独立宽敞的房间。“以前我哥哥只能在厨房里搭个床铺睡觉,后来他也建了一栋一样的楼房,结婚成家了。”李世伟说。
身安才能心安,心安迎来“新生”。安居后的村民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期盼与追求。最近几年,李世伟南下广东做起了红酒生意,妻子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低保户张元胜夫妻俩,住进济困房后,村里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超过1900元,加上退休工资、低保金,吃、穿、用、住都不愁了。
当异乡已成故乡,老一辈“漂一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黄世宁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前我们走到哪算哪,谁也没有故乡的概念,但38年来,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安享晚年,这里早就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故乡。”
自治更共治——八民族“治”出全村一家亲
8个民族,8种风俗。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矛盾纠纷。但在过去的38年里,8个民族的村民遇事总是相互谦让着干、商量着办,在常态化的村级自治中更多了些村民间的共治。
2009年起实施的侨居工程,是新民民族村的一件大事,牵涉各家各户、各个民族。腾出建房用地,首先要拆除猪圈和旧房,一开始,许多村民不理解、不配合。新房怎么建,采用哪种风格,村民各有各的想法,不同民族也有不同讲究。
为拆猪圈、旧房,村里的干部首先上门入户做工作,发动各民族的党员带好头,说服每一族有威望的村民动手先拆。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族,猪圈、旧房很快全部被拆除。定房屋规划方案时,村委会充分吸纳各民族村民的意见,拿出几款设计方案,由村民代表大会共同讨论决定。为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在统一各家建筑风格的同时,在每家门前墙面印上各自民族的图腾或标志。从拆猪圈、旧房到建好新房,村里没有发生一起纠纷。
“凡是村里的事,不是哪个人、哪个民族说了算,而是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在充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大家共同来决定。”从2009年起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钱存坪坦言,只要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让各民族村民共同治理,把一碗水端平,再大的难题也能解决。
记者了解到,新民民族村6名村干部中,有4人是少数民族,全村4个村小组,每组都有村民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每个村小组都设有村民说事室,请来坐镇主事的都是各民族有威望、有责任心的“五老”。近年来,村里的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铁皮棚拆除等大事小情,都是各民族一起参与、一起决定、一起出力。
站在村头,一眼望去,一排排淡黄色的居民小楼,掩映在绿树之间,整齐、和谐而漂亮。村务共治之风拉近了村民的情感,让村内民族间的通婚成为常态。村民黄仕隆笑着说:“我们一家5口人,有苗族、侗族、京族,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整个新民民族村可谓8个民族一家亲。”
交融更兼容——“和谐村”掀起多彩民族风
“自金坪民族风情园建成后,我们村越来越有‘明星范’了,单是去年一年,就迎来了超过30万人次的游客,村里的民族风情已成为吉安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村里专门从事导游工作的“95后”瑶族姑娘兴奋地介绍着自己村庄的变化。
“和而不同,交融更兼容。”峡江县委统战部部长雷芳,道出了县委、县政府对新民民族村的“治理秘诀”:“既让各民族的村民亲如一家,又保护和发扬各民族的民俗风情,让不同民族的文化多元共生。”
为让8个民族的特色风情看得见、摸得着、传承得好,2014年以来,峡江县在新民民族村新建了民族风情园、观光采摘园、民族主题公园。在民族风情园布局了全省首家多民族展示厅,通过实物、文字和图片等,展示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风情与特色文化。每年还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节、民族特色小吃节等活动,在静态的展示和动态的活化中,呈现并呵护着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将民族风情与旅游产业深度对接,让新民民族村民族文化的兼容、共生、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1986年出生的瑶族村民郑馨贵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各类民族风情节庆活动的举办,村里成了远近闻名的4A级乡村旅游景点,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他种植的60亩果树,通过发展采摘体验,年纯收入达20余万元。全村1800多亩果树,成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引入江西中医药大学灸疗技术,提升传统少数民族艾灸疗法,新民民族村还引入企业投资,对保留下来的此前每家28平方米一套的老安置房进行整体改造,启动了热敏灸小镇的建设。以热敏灸为龙头,发展特色农家乐、咖啡屋、民族风情民宿,多元民族风情保护与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实现了长效统一。
身安更心安,自治更共治,交融更兼容。用38年时光书写而成的“和谐密码”,开启了新民民族村人新一轮的“新生之旅”。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