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曾拒绝央视和韩国邀请,这项手工艺和背后的传人,凭什么在全网爆红?

2020-08-06 14:13 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1678 

转眼间,已是大暑时节。要说二十四节气中最浪漫的,一定有大暑,氤氲温热的天气里,夜有流萤日有雨。

很多人都曾畅想,江南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吴侬软语的谈话声如江南烟雨一般缠绵。

她们分花拂柳而来,嗅一嗅路边的野花,抬头看一看小巷的天空,多情地在这青石板路上徘徊,成为多少文人墨客心中的白月光。

可见,油纸伞在古老的中国有着特殊的风情,它是烟雨江南的朦胧,也是唯美爱情的隽永。

油纸伞不仅有意境,它的制作也是一项传统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班

千年的时间,有很多地方都有了油纸伞的制作技艺,相较之下,四川泸州和苏杭地区的伞更被世人了解。

据资料显示,四川泸州的制伞业是在明末清初开始兴起的,而杭州地区最早的油纸伞出现的时间却是清朝乾隆年间。

四川虽不属江南,但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上雨水丰沛,盛产油纸伞的核心原料——竹子和桐油

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下,从明末到20世纪70年代,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都是泸州油纸伞的鼎盛期,尤其是隶属泸州的分水岭乡,是全国著名的“油纸伞之乡”

泸州曾是古代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处,分水岭镇的油纸伞也是从此开始经由茶马古道销往四川全省,以及云南、贵州等地。

那时泸州的分水岭镇人口也不过万余,而制作油纸伞的就有上千人。

1952年至1958年,整个泸县就有伞厂60多家,生产的油纸伞高达520万把,可见其规模之大。

也正是这片水土,孕育了当今的中国“伞王”——毕六福

伞王毕六福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分水岭,而他也已经是毕氏油纸伞的第六代传承人了。

由于父母也是以制伞为生,因此出生于1957年的他,从小就对油纸伞的制作耳濡目染,甚至在还没有足够的力气撑开一把伞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帮助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制伞活计了。

在父亲的教授下,10岁的他便掌握了油纸伞制作技艺,被邻里称为“制伞天才”

到了1995年,他设计并制作了一把直径12米的巨型油纸伞,自此便有了“中国伞王”这个称号 。

其实,虽然毕六福很早就掌握了制伞的技艺,但意料之外的是,自己的父母却并不支持自己做油纸伞,毕竟那个时候的油纸伞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甚至很多手艺人都是朝不保夕,遑论传承。

父母的这个想法,和几十年后自己的想法竟然如此相似。面对想要传承制伞技艺的儿子,毕六福也同样犹豫过,毕竟儿子是大学生,更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做伞却太过于清贫……

然而,当自己说起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时,脸上流露出的自豪和幸福让他明白了为什么儿子选择了和自己一样的路。

一把油纸伞要做90多道工序,用100多种工具,这是祖辈传承的手艺,更是文化遗产,不能就这样断送在自己手上。

“别看过去的油纸伞是纸做的,没有多少色彩,但可以保证3000多次收撑不损坏,24小时浸泡不脱骨……不像今天的油纸伞,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装饰品,色彩和样式也越来越漂亮鲜艳,”毕六富自豪地说。

对于一把油纸伞来说,最基础的就是竹子做的伞骨了。

相比其他木料,竹子中的竹纤维韧性、柔软性更强,也就更适合做反复开合的雨伞。

然而,选什么样的竹子,甚至什么时候砍竹子,那都是很有讲究的。

据毕六福说,油纸伞原材料的选材都极为苛刻,一般是楠竹、岩桐木、皮纸和桐油,而“伞胚要用产于泸州纳溪一带的楠竹,伞托由大山里多年生的岩桐木制成,而表贴伞面的纸张一直是从贵州进的土法皮纸。”

毕师傅所说的深山老楠竹,大多都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林中。此外,还必须是三年以上,生长在阳坡上的竹子。

想象一下在鼎盛时期,千万产量的油纸伞需要多少竹子,但数百年来的竹林却被保护得很好,因为这些制伞人不但知道怎么利用竹子,更知道怎样砍伐能不破坏它来年的生长,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除了竹子,这油纸伞防水的功能,就要靠桐油了。

早在唐代的时候桐油就被委以了重任,“船舱及底部均已铁钉钉成人字缝,其中填石灰、桐油,严密坚固。”

在著名的古建筑故宫里,太和殿的金砖就是用桐油浸泡、打磨而成,从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润感。

相比于其他涂料,桐油是天然的,味道对人是无害的,不但不腐蚀木料,反而还有防腐防潮的“美容保养功效”。

“竹竿潗潗桐油香,遮雨遮风遮夕阳。”这说的就是用桐油制作的油纸伞经久耐用。

这些原料已经是很讲究了,但相比于整个制作流程,那还真是小巫见大巫。

一把油纸伞的制作,要经过经历号竹(挑选竹料)、削伞骨、做骨架、绕边线、上伞面、绘花、装伞柄、上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90多道工序。

在油纸伞的制作中,有句老话说:“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不算搬来搬去的环节,做一把油纸伞也要七十多道工序。

毕六福说,在所有步骤中最见功力的是削伞骨,因为一把纸伞有短骨和长骨,不但要先把竹子一根根剖开削好,还要再一根根钻洞,相当耗工。

为了伞骨的统一,一般一根竹子只做一把伞。

还有裱伞的工艺也十分讲究,如果师傅的功夫到家,在灯光下是找不到多个扇形伞面之间的接口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对于影响一把伞的质量的因素,除了原料和技艺娴熟度,还与天气有关:“既不能光线太强,也不能阴雨不断,天气会影响伞骨成型和纸面平整。有丝毫差错,就前功尽弃了。”

而刷完桐油的伞需要晾干,若是晴天,晾干后的伞面是油亮的,若是阴天,呈现出的就是一种哑光色。

当伞成型后,伞键作为最后一道工序,更加马虎不得。

油纸伞和现代伞的伞键看上去都差不多,但本质上却是天差地别:金属伞靠的是弹簧,而油纸伞靠的是鲁班大师发明的虎尾键,没有一片金属,纯木质。做伞的老师傅们都说,一把油纸伞开合几万次,都不会容易坏,就算是伞都烂了,伞键也依旧会完好无损!

相信到这里会有人嘀咕了:整那么复杂,终究还是个纸伞,下个小雨撑撑还行,这要大风大雨,连现在的金属伞都不一定能撑住,更何况是一把纸伞呢?

其实,作为一把合格的油纸伞,是绝对能够顶着5级风行走而不变形的。也许您心想:5级风也不算啥……那接下来你可要看好了

怎么样?您就说牛不牛吧?现在还能说油纸伞就是个道具和摆设嘛?

只是,随着尼龙折叠伞的兴起,费时费力的纯手工油纸伞已经不再被日常所需要,相应的,分水岭镇的传统手工制伞厂,仅仅只剩毕六福一家了。

到了80年代后期,油纸伞一年的销量只有4000多把。到90年代,分水岭镇只剩下几位年纪大的老师傅坚守着。

毕竟是传承了三百多年的家族手艺,怎么能说丢就丢呢?

毕六福大着胆将制伞厂私有化,请镇子上的手艺人继续做着油纸伞,但销量岌岌可危。

但他依旧不肯放弃。

最终,在他的努力下,2009年,“毕六福”油纸伞品牌正式创立,改写了油纸伞一直以来都没有品牌的历史;

2010年,泸州市江阳区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成立;

2011年,毕六福又建立了分水油纸伞传习所,积极致力于分水油纸伞的传承。

到今天,毕六福已从艺半个世纪,并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唯一法定传承人。

他的作品“龙凤呈祥”在2010年全国旅游商品博览会获得银奖。

随后分别被“泸州日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刊登宣传,得到社会好评。

作为油纸伞艺人典型,曾被中央电视各频道先后7次专题报道,2010年受邀到央视演播大厅拍摄专题节目。

如今,除了毕六福之外,还有师从毕六福的泸州油纸伞传承人余万伦在2018年开设抖音号“油纸伞大师”,发布的有关油纸伞的内容播放量竟也高达百万,完全不输一些小网红。

还有富阳油纸伞的传承者闻士善,凭借着精湛的油纸伞手艺,在抖音上圈粉60万。

利用新的传播平台,沉睡的传统工艺在逐渐被唤醒,焕发新的生机。或许这是令人可喜的,至少说明很多工艺和理念,并不是不被认同,只是不被知晓和理解而已。

从油纸伞制造技艺的普及、到与现代汉服、漫展等形式的结合,再到数以万计的伞被来自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订购,对于传统工艺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精,人们依然没有忘记,这个时代也在努力,用不同的角度和面貌一点点传承着。

转自腾讯新闻

72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