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非遗教育该关注什么

2020-07-06 17:11 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4235 

  【心直口快】

  作者:李珊珊 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为了促进传承与传播,政府与社会各界开展了诸多“非遗+教育”的活动,如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研学等,形式多样、成效可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播中,需要关注社会、项目本体、传承人、受教育对象等四个方面。这与艺术社会学领域著名的“文化菱形”理论具有相似性,意图、解释、接受、理解共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播的闭环链条。把握好这四个方面,可以更有效促进非遗教育传播工作。

  非遗与社会生态是共生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遗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强调了社会环境对非遗生存至关重要。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群体拥有,因此在非遗教育和传播中,要重视对社群环境的阐释,研究非遗和生态的关系,有机整合社会文化资源。

  如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非遗资源丰厚。在整体保护传承的思路下,非遗教育没有脱离社会环境孤立开展。他们以地域为单位整体推进非遗教育,在全区建设了18个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学校,并打造了桃坞小学(木版年画)、平江实验学校(评弹)、沧浪实验小学(缂丝)、金阊新城实验小学(白洋湾山歌)、敬文实验小学(剪刻纸)等一批非遗特色校,因地制宜地开展授课、参观、表演、展示、体验等多种非遗教育活动。“姑苏出发——非遗体验之旅”“姑苏非遗学堂”等都是当地非遗教育品牌活动,广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实践证明,他们以非遗为核心,整合文化资源,用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传承效果不错。当地的青少年对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等多项非遗项目耳熟能详,且充满文化自豪感。

  以人为中心是有效传播的关键

  对传承人的保护,一直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其目的在于让传承人向社会传达以民众生产生活为中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目前,我国已有3068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省市县各级传承人数量更多。传承人积累了与项目相关的丰富知识,并具有继承和创新能力,在传承非遗方面积极性高,是非遗教育和传播领域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挥传承人影响力,使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教育责任,在过程中还能带动非遗项目保护,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具有可持续性。

  受教育对象也是非遗教育中必须重点关注的维度,因为没有社会受众和群体基础,非遗就失去了强大的生命力。从不少地区已开展的非遗教育实践来看,有针对性的专题类非遗课程颇受欢迎。比如,广州市针对广绣这一项目,深入挖掘,举办广绣进校园、广绣展、广绣讲座等活动,特色鲜明。在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推动下,“广绣进校园”如今已经在幼儿园、小学、中学、职校、高校等全面开展,课程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形成了包含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多层级广绣教育体系。浙江省平阳县针对“平阳白鹤拳”在当地中小学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该县麻步镇中心小学将“平阳白鹤拳”改编成一套适合中小学生的校园广播体操,受到学生和家长广泛好评。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以兴趣维系是非遗教育的一大特征,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受众制定课程体系能够极大启发兴趣,使其乐于参与实践活动,可有效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教育的目标是传承

  我国非遗项目量大面广、情况多样,非遗教育常常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甚至跨机构进行。目前我国的非遗教育在不同层面得以广泛开展,正是得益于多方良好的合作。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曾在2019年举办过一场以国家级非遗山西静乐剪纸为主题的非遗教育展览,采用静态展览和剪纸教学同步进行的方式,每天安排传承人为中小学生现场教学,并配合剪纸类亲子绘本阅读,整个展期等同于一个剪纸培训班教学。这个案例,轻松解决了意图、解释、接受、理解四个层面的认知过程,让观众在公共文化空间里情境化、体验式学习,全面了解非遗项目蕴含的文化。依托馆内类似的非遗展览展示活动,恭王府还走出馆区,进入校园、社区开展非遗教育活动,北京市史家小学、厂桥小学、黄城根小学等多校都是恭王府非遗教育的合作伙伴。“年画制作技艺”“拓扑制作技艺”“珐琅制作技艺”“王府课堂进行时”也已成为品牌非遗课程,每年都吸引上千组家庭通过网络申请参与活动。

  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也通过节目录制、征文、网络评选、案例征集等活动助力非遗教育传播。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收视率很高的综艺类节目中,越来越多地注入非遗话题,如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东方卫视《极限挑战》、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等年轻观众较多的节目中,非遗这一关键词经常出现,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传播效果,值得肯定。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至关重要,而非遗教育和传播的实质就是以非遗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当下,推进此项工作需要更多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需要更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以传递非遗内在价值、培养新生代传承人群和激发文化自觉意识。这是全社会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5日 12版)


21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