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美,正是奋斗之美。青年之快乐,正是奉献之快乐。青春需要不懈奋斗,方可留下美好而珍贵的回忆。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牵动了所有国人的心。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的“国家队”,中日友好医院党员干部、职工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纷纷请战驰援湖北,医院先后派出6批164人赴鄂支援,带去价值1500万元的医疗设备。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国家召唤,中日友好医院使命必达!
敢为人先,勇挑重担
疫情暴发后,中日友好医院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请战,勇当“逆行者”。全院职工踊跃报名,“我要报名”“我可以”在各相关科室的微信群瞬间刷屏。一天之内,报名者达2000余人。
1月23日临行前,队员们紧握拳头,喊出整齐的口号:“中国加油!”“我们必胜!”此刻,后方值守者和即将出征者紧拥在一起。许多人流泪了,不是害怕,而是爱的暖流:“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虽然即将分别,走向不同的战场,但为了同一个目标,我们的心始终在一起跳动。”
脚踏实地,本领过硬
在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中,35岁以下青年有104人,占总人数的64.2%。在院党委书记周军同志带队下,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年轻队伍刚一抵达便投入繁忙的工作——
在国家援鄂医疗队中独立开科最早;通过自主改造普通重症病区,设置ICU最早、最多、最完善;最早积极进行经皮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有创呼吸通气、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及吸痰、床旁胃镜、床旁持续肾脏替代疗法等容易造成高致病气溶胶喷溅的高危风险操作;
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最先成功实施ECMO(体外膜肺氧合)脱机、气管插管脱机,创造了ECMO脱机成功率第一、出院病人零复阳的纪录;
实施了国内唯一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静脉-动脉型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手术……
截至4月7日撤离,经历73天奋战,医疗队累计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100名,其中危重型25人;经治疗后,解除隔离并出院95人(含转出),治愈及好转率95%。
不负韶华,砥砺奋进
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中日友好医院每位队员都下定了战必胜的决心,用医者大爱直面生死。
他们有的刚为人父母,安顿好襁褓中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后,坚定地走上一线;
他们有的是“90后”,换了潮服和前辈们并肩作战;
他们有的是抗击非典战役中的战士,在祖国需要时再次拿起武器冲到一线;
他们有的曾就读于武汉大学或者家乡就是湖北,听闻家乡有难,义不容辞冲上前……
忍受着隔离服下的闷热、口罩勒住脸颊的疼痛、结膜水肿等不适后,他们依旧会站出来说:“没事,下个班我还能上。”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他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有时穿着隔离服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不能喝水、不上厕所,也只会调侃:“以前每天给孩子穿纸尿裤,没想到有一天轮到了自己。”
连日的奋战中,女队员们发现飘逸的长发、厚重的发髻不仅影响防护服的密封性,还会延长穿脱防护服的时间,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她们相约一起剪掉长发。男队员们也自发组团集体削发。为了这座城市,为了万千病患,为了国家的安危,队员们忍痛割爱……
从空降武汉的那一刻起,他们忙碌的脚步片刻不停,每个人都在为这座城市倾其所有、拼尽全力。所有的苦和累在他们心里都不算什么,看到患者们高兴地出院,看到患者伸出大拇指致谢,看到疫情一天天好转,他们更坚定了抗疫的决心。
时代楷模,各方赞赏
两个多月来,医疗队员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科学救治、勇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务工作者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充分展示了国家级医院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医护人员真正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他们感受到英雄的武汉人民发自内心的感恩,更明白了“国家队”的分量。
中日友好医院率先多批次向武汉派出医疗队的事迹也受到国家领导人及媒体的高度关注。2020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前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视察中日友好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工作,并看望慰问队员,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中华儿女多壮志,热血浑浑满江城”,这群在抗疫战争中热血而又乐观的青年,面对疫情心无旁骛,奋勇当先。4月24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中日友好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