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 肖勇摄
全国人大代表,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少荣 杜朋城摄
全国人大代表、安康市市长赵俊民 母家亮摄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 祁国彪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本报联合陕西日报、青海日报、贵州日报,邀请苏、陕、青、黔四省全国人大代表,就如何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巩固脱贫成果等建言献策。
“摘帽”之后 并行发展
贵州省麻江县农业农村局的一间办公室里,一幅对接帮扶“布局图”格外醒目,这是南京农业大学助力当地产业扶贫的行动计划图。几年来,这张精准扶贫的版图越画越大。
说起扶贫攻坚,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充满自豪。南农大定点扶贫的麻江县地处贵州中部,是国务院确定的592个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之一。截至2016年末,麻江县有贫困村33个,贫困人口2.4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6.54%。当地百姓一直守着“农”字做文章,南农大安排了专家教授,为当地产业精准号脉。
朱晶说,扶贫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完全统一的路径,必须因地制宜。南农大以科技带动、消费扶贫为切入点,针对当地生产实际问题与科技难题开展研究合作和技术推广,并加大对当地优质农产品的消费推介。“比如筛选和培育种植适合他们水土条件的优质农产品,不断拉长农作物产业链条,解决‘产、供’难题,打造产业发展持续内生动力。这几年菊花、红蒜、锌硒米都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带动大量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截至目前,南农大已示范服务当地农户4997户,带动辐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59人,帮扶产业扩展到15个,引进展示新品种700余个,培训技能人才2500多人次,共建锌硒米、农村电商、家禽和草莓4个产业联盟,辐射农业生产面积10万亩,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2017-2019年连续3年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2019年4月,麻江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疫情期间,南京农业大学官微上发布了一则“战疫扶贫倡议书”,积极支持和推介贵州省麻江县和深受疫情影响的湖北地区的农产品。“我们很多老师和他们的亲朋好友都买了不少。”朱晶介绍,不到一个月,线上线下的采购总额已超过60万元。
2018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广泛发动力量,打通多种渠道,购买与帮助销售麻江县农特产品超过1000万元。2020年学校召开3次扶贫领导小组会议,签订消费扶贫责任书,调度与压实消费扶贫任务分工与责任链条。
朱晶表示,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是南京农业大学近年来开展扶贫工作的一条重要思路。今年1月,南农大挂牌成立“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将精准扶贫与人才培养等工作深度对接,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目前,相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已成为扶贫协作中的一种有力模式。”朱晶认为,不仅仅是干部之间交流激活管理理念和发展思路,学校企业人员与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互通、交流,也直接有利于身处不同地域的不同群体,大家共同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合力,让西部地区也站在时代前沿,更好与东部地区并行发展。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频萍
【数据链接】 2019年江苏省政府与陕西、青海、贵州三省政府签署《2019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2019年累计拨付财政性资金31.9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132个,带动贫困人口59.4万人。动员社会各界向受帮扶地区捐款捐物2.28亿元。组织协调222家企业赴对口地区协议投资109亿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7.45万人。去年全省共选派222名干部、1042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对口帮扶地区挂职。培训东西部扶贫协作条线干部130多人,帮助对口帮扶地区贫困劳动力在江苏就业12378人、在当地就业32352人、在其他地区就业15672人。
“山”高“水”长 共奔小康
去年,天上多了一颗“梵净山星”。这颗由贵州省铜仁市与江苏省苏州市联合申报命名成功的星星,是两地长期以来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不断加强合作的一个缩影。
“2019年,铜仁市减贫12.25万人,松桃苗族自治县、德江县、思南县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苏州市对铜仁市的倾力帮扶、全情投入、鼎力相助。”全国人大代表,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少荣说。
一个在梵净山脚,一个在太湖水边,山城铜仁市与水城苏州市自“牵手”以来,交流非常频繁。陈少荣介绍,2019年,苏黔两省、苏铜两市党政主要领导、相关领导互访交流达25次,召开了35次联席会议和专题会议。去年,江苏省、苏州市落实财政帮扶资金5.6亿元,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重点投向深度贫困地区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医院、扶贫车间等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帮扶项目501个,覆盖28.9万贫困人口。
不仅如此,4月21日,苏州市12家重点民营企业及商会到铜仁市沿河县与12个贫困村结对,完成对铜仁市22个贫困村的结对帮扶全覆盖,从劳务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产业项目协作、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进行帮扶。
产业协作也是铜仁市与苏州市在东西部对口帮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陈少荣介绍,2019年铜仁市引进了矽美仕能源、伟建实业等78家东部企业,完成投资64.9亿元,带动贫困人口5803人脱贫。今年5月17日,在苏铜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上,又签订26个产业合作项目和消费扶贫采购协议,总投资(采购)额27亿元。两市去年还共建工业、农业产业园区18个,其中铜仁·苏州产业园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0亿元、税收1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8%和15%。
在对口帮扶过程中,铜仁的“山珍”也已摆上了苏州市民的餐桌。陈少荣说,2019年,在苏州举办铜仁农特产品展销推介活动18次,实现“铜货入苏”销售额5.7亿元,惠及贫困人口2万多人。今年2月,总投资1.5亿元的铜仁市万山区苏高新供应链中心投入运营;1-4月,全市完成“铜货入苏”销售4300余吨、价值2.6亿余元,受益贫困人口36413人。
劳务协作是两地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途径。去年苏铜两地联合出台一系列东西部劳务协作促就业、稳就业政策,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127期、培训贫困劳动力4545人,组织100余家苏州企业携近5万个岗位来铜仁参加劳务协作招聘会30场,累计有1297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此外,还实施“职业教育千人培养计划”,举办“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试点(订单)班28个,817名铜仁学子到苏州就读职业学校。
今年以来,苏铜两市采取组织复工专列、包机、包车等“点对点”方式,集中输送6195名铜仁籍务工人员到东部城市就业。其中在苏就业的贫困劳动力2573人。
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贵州也得到了苏州市大力帮助。陈少荣介绍,2020年春节期间,苏州市协调有关企业提前复工,保障了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将军山医院工程所需箱式房建筑材料和设备。
立足当下,陈少荣表示,最主要还是要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希望通过劳务协作、消费扶贫等立竿见影的工作,如期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展望未来,陈少荣认为,要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持续深化区域合作,全面推进苏铜两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不断增强共建园区对苏州等东部地区向外梯次转移产业的承载能力,加快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薛霏
【数据链接】 2019年,江苏省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工作队全年协调推动苏铜两地互访考察768批、8254人次;选派129名党政干部(含短期)、40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铜仁开展帮扶工作;实现铜仁乡镇以上学校、医院以及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通过倾力帮扶,助推铜仁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果,铜仁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底的4.4%下降至2019年底的1.16%。
常安携手 长安长康
1996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确定江苏与陕西对口协作,常州与安康的合作交流由此拉开序幕,一直延绵至今、历久弥新,24年的协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全国人大代表、安康市市长赵俊民说,尤其是2016年7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后,两市的交流合作从单一的资金帮扶升级到推动产业转移,再进化到多领域深层次合作,扶贫协作工作迈入扩量、提质、增效的高级阶段。
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期后,安康市与常州市两地党政主要领导持续深化交流互访,共商扶贫协作大计,138名党政干部和799名专业技术人员互派挂职交流。安康市累计获得江苏省财政性帮扶资金20.1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重点向深度贫困县(区)、深度贫困村倾斜,实施扶贫项目1516个,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万余人;援建扶贫车间74个,吸纳就业3929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342人。2020年2月,安康市10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
培育富民产业、促进就地就业,是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稳定脱贫的关键举措。在常州驻安康工作组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安康市以移民搬迁社区为依托,以培育社区工厂为抓手,致力于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毛绒玩具产业由此“无中生有”、快速发展。
2017年12月28日,首家毛绒玩具企业落户安康,2019年已发展到308家,年产值13.2亿元。目前,安康市围绕打造“中国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新都”目标,加大政策支持和产业培育力度,让毛绒玩具文创产业“燎原星火”越来越旺。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考察的锦屏社区毛绒玩具社区工厂、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都是苏陕扶贫协作结出的硕果。
为激活发展内生动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安康市各县区积极探索,创新苏陕扶贫协作资金使用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了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益。例如,汉阴县将苏陕协作项目资金注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基金,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增信,有效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白河县利用扶贫协作资金支持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产业发展来壮大村集体经济,使苏陕扶贫协作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在探索消费扶贫新路径方面,安康市总结推广紫阳县“半亩茶园”“青春洋芋”、镇坪县“我在镇坪有块田”、平利县“线上+线下O2O”等模式,销售安康农业特色产品1.1亿元,实现了“订单进山、产品出山”。汉滨、岚皋、宁陕、平利、旬阳典型案例入选国务院扶贫办《2019年全国携手奔小康行动案例选编》。
谈到“常安”合作的成绩和下一步打算,赵俊民表示:“‘常安’协作对于安康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促进安康深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安康把开放招商作为追赶超越的最强动力,坚定不移地用加快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我们会铭记常州人民的深情厚谊,不断深化与拓展‘常安’协作。”
陕西日报记者 程靖峰
【数据链接】 2019年,江苏财政性资金支持陕西扶贫项目1526个,带动25.03万名贫困人口增收;10个对口市引导产业合作项目207个,实际投资40.78亿元,带动贫困人口41015名;援建扶贫车间215个,吸纳3657名贫困人口就业。着力发展了一批新产业,安康毛绒玩具、汉中纺织服装规模初显,商洛消费扶贫、咸阳果业发展、榆林智慧医疗、周至劳务协作、铜川扶贫车间、延安教育帮扶、渭南园区建设、宝鸡能源合作等典型做法各具特色,成为助力当地脱贫攻坚的有益补充。
同饮一江水 共结一家亲
“两年前,我们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脱贫摘帽、退出全国贫困县序列,实现了首个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的整体脱贫摘帽。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其中离不开江苏省多年来给予我们的无私援助。”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说起帮扶协作,有道不完的感谢,说不完的感动。
10年来,江苏省先后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和海东市。两省干部群众同饮一江水,共结一家亲,凝聚起了“携手奔小康”的强大合力。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处青海东部黄河谷地,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也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重点扶持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
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及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苏青两省干部并肩作战下,贫困群众吃穿、教育、医疗、住房、卫生和贫困村通水、通路、通电等最基础、最紧迫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循化县贫困村庄焕发崭新面貌,贫困群众重燃生活信心,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江苏干部‘舍己家为我家’,从千里之外来到我的家乡,克服水土不服、方言有别、民族习惯不同等重重困难,全心全意帮助我们摆脱贫困。他们不仅带来了资源、资金、信息、技术,还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带来了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为我们干部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马乙四夫感慨地说。
党中央开展东西部帮扶协作以来,苏青两省党委、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咬定西宁海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目标,全面超额完成协作任务,为青海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积极力量。
江苏着眼持续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发挥江苏比较优势和青海资源优势,鼓励支持更多江苏企业到青海投资兴业,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江苏先后组织200余家东部企业赴青海考察,引导37家企业落户青海,实际投资超10亿元,带动近3600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江苏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多亿元,实施项目超过250个,项目覆盖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基础服务设施、助医助学助残、网络扶贫、贫困残疾人产业、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多个领域,带动近3万贫困人口脱贫,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举办“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会5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举办近100期劳务协作培训班,组织近万名贫困人口参加培训,共计帮助青海全省60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青海日报记者 薛 军 李 欣
【数据链接】 江苏注重打造援青特色模式。在对口支援方面,突出民生为本,2019年江苏对口支援方面在基层和民生领域投资占比分别达到84.2%和84.7%;突出产业造血,对口5县中有3县在江苏新开特色产品体验店,青海商品大集(南京)成交量增长5.47倍,青电送苏规模超协议额50%以上,均创历史新高。在对口帮扶方面,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助力青海全省一半贫困人口脱贫,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认可江苏帮扶工作,并对工作队和15名队员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