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收入连续35年领跑全国各省区 |
浙江农民增收路启示决胜全面小康 |
( 2020-05-2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
本报记者方问禹、谢云挺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76元,比上年增加2574元,同比名义增长9.4%。1985年以来,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已经连续35年领跑全国各省区。
民营经济发达、沿海区位优势、勤奋苦干……表象背后,浙江农民增收藏着怎样的密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回望浙江农民增收路,一些路径有着不一样的启示意义。
在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农民教授”项继忠给农户讲农业三产融合:湖羊出场价14块钱一斤,100斤的活羊卖1400元;自己屠宰,一斤湖羊肉25块钱,能卖1800多元,这是搞“二产”;如果烧好了直接上餐桌,能做36份、卖3000多块钱,一头羊卖出了两头羊的价钱。
项继忠是湖州咩咩羊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他有“高级畜牧师”职称,相当于教授级。2017年以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推出职称制度改革,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农民获评高级职称,这些“农民教授”为三农带来市场化元素。
三产融合、技术驱动、品牌意识、规模效应、商业模式,都是典型的工业经营思维,源于贸易与专业分工的增长,源于技术和模式创新的增长,源于规模经济的增效。这些契合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现代生产模式,切实在浙江农村生根开花。
三农专家顾益康认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浙江坚持走“人民大众创造财富、人民政府创造环境”为运行机制的大众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之路,使浙江三农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力。
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发展路子,浙江干部群众意识到全方位开放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发挥资源小省、市场大省优势的必然选择。
柯桥轻纺、海宁皮革、义乌小商品、永康小五金、桐乡羊毛衫、大唐袜业……块状产业是县域经济、农村经济的强大支撑和竞争力所在,也是浙江农民创业就业的主阵地。
目前,浙江农民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60%,经营性收入占比超过20%。可以说,浙江三农早已摆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而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优势、兑换价值。
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是长三角渔业重镇。“养一辈子鱼,欠一屁股债。”世代养鱼的农民章利恩说,长期以来,养鱼户要过两道关:一是“苦”,因为承担不起鱼塘缺氧“泛塘”、全军覆没的后果,养鱼户要整夜巡塘、一宿无眠;二是“险”,平均三年泛一个塘,前两年赚点钱第三年差不多就赔完了。
科技颠覆了传统渔民的“养鱼经”。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兼职教授沈杰返乡创业,用物联网改造菱湖镇渔业。通过水下探头、传感器和手机app应用,渔民用手机就能养鱼,还能准确了解市场信息。
城里专家、年轻人返乡创业,带来科技、资金,变革乡村生产。而在消费端,城市则是浙江三农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养鸡养猪不如养城里人”的玩笑话,藏着浙江农民增收的密码。
“工业大县”宁波市宁海县有420多家民宿,总床位数达到9000余张,2019年全县民宿营业额达2.41亿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逾8.4亿元。
宁海县胡陈乡,原来不产桃子,现在“桃花节”期间,平均每天车流量上万,“一床难求,一饭难求”。卖烤土豆的两夫妻,照管着七八个炉子,一天能收入七八千元。卖桃胶的大妈,一个桃花季期间,卖干桃胶,做桃胶羹,能收入两三万元。
途家发布《2019乡村民宿报告》显示,2019年浙江省乡村民宿的房源数量增加了近2倍,排名全国首位,其乡村民宿数量约为云南和广东之和。
“在三农问题解决上,城乡关系的作用极为重要。”浙江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伟光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逐步弱化,浙江由此开启一条农民城镇农民建的城镇化之路,城镇化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最强动力。
2003年,浙江省委全面启动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浙江三农如今的模样,并非顺其自然就能呈现。事实上,反观浙江三农发展、农民增收路径,党委政府“有力之手”起到关键作用。
指引发展方向。21世纪初,植根于农村地区的浙江民营经济,历经20多年“狂奔式”发展,已在全国崭露头角。2002年,浙江农民收入已连续18年领跑全国省区。然而,“块状经济”拔地而起的同时,也给区域环境带来了整体性的压力,一些地方生态基本面遭到破坏。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问题矛盾的本质,一项重新把舵农村发展方向、经受实践充分检验的历史性工程、社会嬗变省域实践——“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承载着数千万城乡居民的热望,喷薄而出。
“千万工程”17年久久为功,造就万千美丽乡村。如今浙江农旅结合、乡村创业、资本回流等新兴景象,都建立在这项工程夯实的基础之上。
铺就市场路径。互联网、现代物流体系等客观条件逐步成熟,前所未有地打破了偏远乡村与消费大市场的空间距离,“小农经济”得以直面大市场。在浙江,以整村、整镇、整县甚至整市为单位投身市场,激发规模效应、品牌效应,正在快速推进。
比如县级,浙江天台县2018年启动打造“天台大农场”品牌,全县域统筹农业发展,通过绿色化、标准化、精细化、规模化、品牌化、信息化等,让曾经条块分割、逐渐边缘化的小农经济,在大市场中兑现更高附加值。
比如市级,浙江丽水市“丽水山耕”是国内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和全产业链的设区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该品牌旗下农产品实现销售额超过60亿元,产品溢价率超30%,“丽水山耕”品牌价值超过20亿元。
此外在省级,浙江省正在打造“全域大花园”。尽管除杭州西湖外没有极具知名度的景点景区,但目前浙江全域旅游走在全国前列,“诗画浙江”“省域大景区”的全域旅游格局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