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把疫情作契机 紧抓全民健康教育

2020-05-15 11:19  阅读:4466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是一次大考,对健康教育工作和全民健康素养也是一次考验。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暴露出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卫生应急健康素养教育不够深入,公众缺乏基本的防范意识、知识和技能,民众普遍存在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部分民众还产生了焦虑恐慌心理等问题。因此,要抓住抗击疫情过程中公众普遍关注健康信息、重视学习健康知识的契机,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向公众提供科学准确的健康信息,全面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卫生应急素养,增强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从而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加大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力度

只有用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武装公众,才能彻底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也才能筑起阻断各类疫病传播的“铜墙铁壁”。

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抉择,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卫生应急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通过获取、理解和应用信息,有效参与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在各类突发事件中参与医学救援的能力。普及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及卫生应急素养水平,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有效防控疫情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要立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推动政府、社会、个人和家庭一起努力。

在政府层面,要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推进健康城市、村镇、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家庭等建设,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有效融合,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社会层面,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要积极主动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健康指导,新闻媒体要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或设置健康教育专栏、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卫生健康行业学会、协会要组织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公众的健康科普活动和面向机构的培训工作。当前要把《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条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健康教育手册》等宣传普及好、教育培训好。在个人层面,要树立和践行“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爱卫生爱健康就是爱家人爱国家”的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管理,尊重他人的健康权利和利益,倡导家庭成员相互关爱,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把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养成的保持社交距离、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拒食野生动物和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分餐制等良好习惯保持下去。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机制

将于6月1日起施行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康教育制度,保障公民获得健康教育的权利,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国家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亦对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当前,虽然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我国外防输入的压力持续加大、内防反弹的复杂性也在增加,防控工作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转向常态化防控。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和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健康教育,筑牢抗击各类疫情的全民防线。各级政府应当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法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的政策举措,明确各级政府及卫生健康、教育、体育、宣传等部门的职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长效机制和终身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覆盖省、市、县三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组织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全民健身行动等,着力提升公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尽快将30年前发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修改为《学校卫生与健康工作条例》。以中小学为重点,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开齐开足开好体育与健康课程,普及卫生健康知识、科学健身知识、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主动防病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行为习惯。还要高度重视健康教育专业发展,培养专门健康教育人才,开展相关健康素养及其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设立面向医务人员、教学人员和专业传媒人员的健康教育能力专项培训,使医务、教学和媒体工作者主动为患者、学生和公众提供及时、科学、精准的健康教育服务。

开展健康素养绩效监测评估

健康素养不仅是衡量卫生健康工作和公众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治理能力成效的综合反映。

我国自2008年起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并明确到2022年、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30%。2018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7.06%,距实现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规定,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将公民主要健康指标改善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校考核体系。要坚持科学预测、问题导向、精准评估、分类施策的原则,合理设置监测内容、方式方法和具体指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兴媒体、大数据等手段,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监测系统和指标体系,保持监测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监测评估反映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卫生应急素养的真实状况。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康素养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完善试题库和数据库,推广健康素养网络学习测评系统。要在国家监测点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各省市的监测系统,准确监测评估各地的健康素养水平。

要加强健康素养和卫生应急素养理论研究,分析不同人群和重点问题健康素养现状和影响因素,重视监测结果的应用。要把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与居民健康体质监测有机结合起来,对开展健康素养教育和实施健康专项行动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估,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制定、完善与健康相关的法规、政策、规划和行动,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在此次疫情防控的现实背景下,精确掌握、监测和评估居民健康素养和卫生应急素养水平,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监测评估结果将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工作、强化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等决策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公众健康素养和卫生应急素养,在疫情到来时,是有效防控的第一道屏障;在疫情延续时,决定着防控措施能否取得最佳效果;在疫情平息后,又为防控疫情反弹、更好应对下一次突发疫情筑牢防线。唯有重视全民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才能真正为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河南省委会主委)


22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