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顶尖心脏病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刊登了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自制听诊器的文章:用薯片桶卷上消毒的A4纸,写上“听诊器”三个字,医生使用这种简易“听诊器”在穿着防护服时顺利对患者进行听诊,同时避免了交叉污染。
据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高旭辉介绍,新冠疫情暴发时,一线医生为患者诊疗过程中,需要借助相关的辅助仪器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
“在门诊,医生要用视、触、叩、听等诊断技术对患者的肺部进行评估,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需要借助听诊器。在病房,患者病情随时会出现变化,需要医生立即作出反映,寻找原因,也需要借助听诊器。”高旭辉说,但由于患者可能存在感染性,医生在实施检查时必须穿着厚厚的一体式防护服,这使得现有的入耳式听诊器无法正常使用。
他说,即便提前将听诊器放入防护服中,由于要对多个病人使用,也存在着交叉感染风险。而新式的蓝牙听诊设备由于价格昂贵,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尚未大规模使用。
有国外专家发表了一篇名为《COVID-19 outbreak:less stethoscope,more ultrasound》的论文,呼吁少用听诊器,多用肺部超声。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组织科室ICU主任谭焱、护士长朱豫、主治医师朱健及研究生黄斌组成团队,力争用简便方法解决“听诊”问题。
一次,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谭焱看到一副漫画中,早期医生在没有听诊器的情况下,使用一个木筒为患者听诊。他立即想到:为什么不就地取材,自制一个听诊器呢?
业余时间喜欢打羽毛球的谭焱,首先想到了装羽毛球的长筒。但是试验后发现,羽毛球筒长度过长,不利于听诊。于是,又找到了平时装薯片的长筒。经过简单的制作,一个简易的听诊器就诞生了。
在新冠疫情期间,他们使用这款制作简单同时又能防止交叉感染的听诊器,累计为300多名患者进行了听诊,收到较好效果,这款就地取材的听诊器还被推广到其他医院,受到医护人员的好评。
为什么不借助超声影像检查而坚持使用听诊器呢?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心胸外科ICU主任谭焱表示,超声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绝对无法取代听诊器等基本检查手段。
他说,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变化很快,需要医生及时作出判断,超声医生到达、设备展开需要一定时间;其次,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气管里的炎症进展,听诊器具有超声无法比拟的优势,超声波无法像听诊器一样随时动态了解,而听诊器还可以随时了解患者肠、胃部的情况,以便作出科学准确应对。另外,超声检查中,病毒也可能被携带给下一个也需要床旁超声检查的患者,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因此,听诊器显得尤为重要。”谭焱说。
当前,新冠疫情还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全世界同行面临着同样的问题。4月15日,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团队撰写了使用自制听诊器的相关文章,投递给世界顶尖心脏病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4月18日,收到了对方肯定的回复。
5月4日,该杂志在首页刊登了这篇文章。《European Heart Journal》是世界顶级心脏领域SCI杂志,影响因子24.889分,由位于瑞士的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欧洲心脏学会)主办,是世界上顶尖的心脏病专业学术期刊。
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高旭辉表示:“有些人认为现在医生很好当,因为都借助精密仪器判断患者病情,其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理念扎根于临床,在临床发现问题,用创造力解决问题,进而将抗疫成果推广到其他国家同行中,在世界上发出中国军医的声音!”
来源:中新网